意思解释
原文展示:
上阳春(柳)
作者: 蔡伸 〔宋代〕
好在章台杨柳。不禁春瘦。
淡烟微雨面尘丝,锁一点眉头皱。
忆自灞陵别后。青青依旧。
万丝千缕太多情,忍攀折行人手。
白话文翻译:
这首诗描绘了春天的柳树在章台边的美丽景象,柳树因春天的瘦弱而显得娇弱。细雨轻烟中,柳丝如面上的尘埃,仿佛锁住了我微皱的眉头。回忆起自从灞陵分别之后,柳树依然是那样青翠。千丝万缕的情感让我难以忍受,想要攀折柳枝来寄托心中的思念。
注释:
- 章台:指古代的一个地方,通常指代宫廷或重要场所,象征着美好的回忆。
- 春瘦:春天的柳树显得瘦弱,暗示着春天的柔弱与脆弱。
- 淡烟微雨:描绘了一种春天细雨朦胧的氛围。
- 灞陵:指的是灞河边,历史上与离别相关的地点,寓意思念。
- 万丝千缕:形容柳枝细长,情感也如同这些细丝般缠绵。
典故解析:
“灞陵”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《登鹳雀楼》中提及的地方,代表离别的伤感。诗中提到的柳树在古代文学中常常象征着离别与思念,特别是在春天的背景下,更加加强了对往昔的怀念。
诗词背景:
作者介绍:蔡伸,宋代诗人,生于北宋时期,其作品多关注自然风景与人情世态,诗风清新脱俗。
创作背景:这首诗是在春天的背景下创作,表达了诗人对往昔的怀念与对离别的感伤。春天的柳树成为了情感寄托的象征。
诗歌鉴赏:
《上阳春(柳)》是一首充满春意和思念的诗作,蔡伸通过细腻的描写,展现了春天的柳树和诗人内心的情感。诗的开头便点明了柳树的美丽,接着通过“淡烟微雨”描绘出春天的细腻景象,营造出一种朦胧的氛围,这种氛围与诗人内心的思绪相映成趣。紧接着,诗人回忆起与友人的离别,心中不禁生出无尽的思念。这里的“青青依旧”不仅仅是对柳树的描写,更是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。
整首诗通过对柳树的描绘,实则反映了诗人复杂的情感:既有对自然的欣赏,也有对人事的感慨。最后一句“忍攀折行人手”更是将思念的情感推向了高潮,诗人虽想攀折柳枝以寄托情感,却又无奈于对行人的牵挂,这种矛盾的情感恰恰体现了人情世态的复杂与细腻。
诗词解析:
- 好在章台杨柳:描写了春天的柳树在章台旁的美丽,体现了对自然的欣赏。
- 不禁春瘦:春天的柳树显得纤细,隐喻春天的柔弱。
- 淡烟微雨面尘丝:细雨中柳丝如面尘,营造了朦胧的春景。
- 锁一点眉头皱:表达了因思念而皱眉的情感,形象生动。
- 忆自灞陵别后:想起与友人的离别,情感的转折点。
- 青青依旧:柳树仍然青翠,象征着不变的思念。
- 万丝千缕太多情:情感的深厚与复杂。
- 忍攀折行人手:表达了对行人的无奈与思念。
修辞手法:
- 比喻:将柳丝比作面尘,增强了情感的细腻感。
- 拟人:柳树如同有情感的存在,映射出诗人的思念之情。
- 对仗:整首诗的句式对仗工整,增强了诗的韵律感。
主题思想:整首诗表达了对春天自然美的赞美与对离别的深切思念,情感细腻而真挚。
意象分析:
- 柳:象征着柔情与思念,古往今来常被用作离别的象征。
- 春:代表着生命的复苏与新生,但同时也隐含着脆弱与短暂。
- 雨:象征着愁苦与思念,细雨如泪,恰如人心。
- 眉头:代表内心的忧愁,诗人因思念而皱眉。
互动学习:
诗词测试:
-
诗中提到的“章台”象征着什么?
- A. 自然美景
- B. 离别的伤感
- C. 历史遗迹
-
“万丝千缕”中“千缕”指的是什么?
- A. 柳丝
- B. 思念
- C. 雨丝
答案:
- B
- B
诗词比较与延伸:
相关作品推荐:
- 唐代王维的《送元二使安西》
- 唐代李白的《静夜思》
诗词对比: 蔡伸的《上阳春(柳)》与王维的《送元二使安西》均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,前者通过自然景物表现情感,后者则更侧重于直接的离别情感,两者在意象的运用上各有千秋,展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和情感表达。
参考资料:
- 《宋诗选集》
- 《唐诗三百首》
- 《古典诗词鉴赏辞典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