意思解释
原文展示:
谒金门
作者: 蔡伸〔宋代〕
相思切。触目只供愁绝。
好梦惊回清漏咽。
烛残香穗结。
长恨南楼明月。
只解照人离缺。
同倚朱栏飞大白。
今宵风月别。
白话文翻译:
全诗翻译:
相思之苦,真是令人心痛。眼前的景物,只能加深我的愁苦。美好的梦境被惊醒,时光仿佛在不停地流逝,令人感到无奈。烛光微弱,香气也渐渐消散。长久以来,我在南楼对明月的思念,只有它能照亮我孤独的心。明月却只能照耀人离去的缺憾。今晚我与明月同在这红色的栏杆前,然而却又要面临分别。
注释:
字词注释
- 相思切:思念之情非常强烈。
- 触目:眼前所见。
- 愁绝:愁苦至极,无法承受。
- 好梦惊回:美梦被惊醒,回到现实。
- 清漏咽:形容时间的流逝如水滴般细腻。
- 烛残香穗结:烛光已微弱,香气也逐渐消散。
- 长恨:长久的遗憾与思念。
- 南楼:指南方的楼阁,可能是特定的地点。
- 离缺:离别的缺憾。
- 朱栏:红色的栏杆,象征着美好的回忆。
- 飞大白:此处指明月,形容其明亮。
典故解析
本诗中提到的“明月”常常在古诗词中作为寄托思念的象征,许多文人墨客通过月亮表达对远方亲人的思念,或是对自身孤独的感慨。
诗词背景:
作者介绍
蔡伸,宋代诗人,具体生平资料较少,但其作品在当时广受推崇,擅长表达细腻的情感,尤以思念、离愁为多。
创作背景
《谒金门》的创作背景可能与作者的个人经历有关,反映了他在离别时的复杂心情以及对美好时光的追忆。
诗歌鉴赏:
《谒金门》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情的抒发,传达了强烈的思念之情。诗歌的开头便用“相思切”点明主题,直白而又深刻,立刻吸引读者的注意。接着,诗人通过“触目只供愁绝”展现了眼前的景致如何激发内心的愁苦,情感愈发浓烈。诗中通过“好梦惊回清漏咽”将梦境与现实交织,反映出思念的无奈与惆怅。
在描写烛光与香气的残余时,诗人用“烛残香穗结”传达了时间流逝的无情与对过去美好时光的留恋。此外,长久以来对南楼明月的思念,诗人用“长恨南楼明月”表达了对离别的无奈,以及对明月寄托的情感。最后,诗的高潮在于“今宵风月别”,在朱栏前的相聚与明月的陪伴仿佛是美好而又短暂的,给人以深深的遗憾。
整首诗情感真挚,意象丰富,既有对美好时光的怀念,也有对现实的无奈,充分展现了宋代诗人特有的细腻与深情。
诗词解析:
逐句解析
- “相思切”:表达了思念的痛苦。
- “触目只供愁绝”:眼前的景象只让人更加愁苦。
- “好梦惊回清漏咽”:美梦被惊醒,时间流逝,令人感到无奈。
- “烛残香穗结”:烛光微弱,香气消散,象征美好时光的逝去。
- “长恨南楼明月”:对明月的思念,表达了长久的遗憾。
- “只解照人离缺”:明月只能映照离别的缺憾。
- “同倚朱栏飞大白”:在栏杆前与明月相伴,意在强调相聚的短暂。
- “今宵风月别”:夜晚的风和月亮也要分别,暗示离别的无奈。
修辞手法
- 比喻:将思念比作痛苦,增强了情感的表达。
- 拟人:明月被赋予情感,象征着诗人的思念。
- 对仗:诗中多处运用对仗结构,使得语言更为工整和谐。
主题思想
整首诗以思念为核心,表达了对离别的无奈与对美好时光的怀念,展现了诗人对人生无常和情感深邃的感悟。
意象分析:
意象词汇
- 相思:象征深切的思念之情。
- 明月:寄托思念与孤独,象征着远方的亲人或美好回忆。
- 朱栏:代表过往的美好时光与恋恋不舍的情感。
- 烛光: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脆弱。
互动学习:
诗词测试
-
诗中“相思切”的意思是:
A. 思念很痛苦
B. 思念很快乐
C. 思念很平淡
D. 思念很复杂 -
诗中提到的“长恨南楼明月”,明月象征着:
A. 财富
B. 亲情
C. 思念与孤独
D. 自由 -
“今宵风月别”表达的情感是:
A. 快乐
B. 难以忍受的离别
C. 外面的风景
D. 无所谓
答案:
- A
- C
- B
诗词比较与延伸:
相关作品推荐
- 《静夜思》李白:表达思乡之情的经典之作。
- 《离骚》屈原:同样涉及离愁与思念的主题。
诗词对比
- 《月夜忆舍弟》杜甫与《谒金门》相似,均通过月亮表达思念之情,但杜甫的诗更偏向于对家人的思念,而蔡伸则更强调情感的孤独与无奈。
参考资料:
推荐书目
- 《宋诗三百首》
- 《唐诗三百首》
- 《中国古典诗词鉴赏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