意思解释
猛将吟
原文展示:
拟脍楼兰肉,蓄怒时未扬。
秋鼙无退声,夜剑不隐光。
虎队手驱出,豹篇心卷藏。
古今皆有言,猛将出北方。
白话文翻译:
这首诗描绘了猛将的气概,试图将楼兰的美味肉食化为力量的象征,虽有怒气却未曾发泄。秋天的鼓声没有退却的声音,夜晚的剑光也未曾隐蔽。猛虎般的军队被驱赶出征,豹纹般的心思隐藏在暗处。古往今来都有这样的说法,猛将出自北方。
注释:
- 脍:切肉,通常指将肉剁成小块的工艺。
- 楼兰:古代西域的一个国名,因其肉类美味而闻名。
- 鼙:一种打击乐器,通常用于军队中传递信号。
- 剑:象征武器和战斗。
- 虎队:勇猛的队伍,象征战斗力。
- 豹篇:象征隐秘和灵活的策略。
- 北方:指北方的猛将,暗示古代北方民族的勇士。
典故解析:
“古今皆有言,猛将出北方”这一句反映了历史上对北方民族勇士的赞美,他们以勇猛和战争能力著称。北方的游牧民族在中国历史上常常被视为强悍的战士,这不仅是地理上的描述,也暗示了文化的认同。
诗词背景:
作者介绍:
孟郊(751年-814年),字东野,唐代著名诗人。其诗以豪放、激昂著称,善于描绘自然景物和抒发个人情感,尤以感时忧国的主题见长。
创作背景:
《猛将吟》创作于唐代,正值国家多次面临外敌入侵的时期,诗人借此诗表达了对勇猛将领的崇敬与赞美,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保卫国家的渴望。
诗歌鉴赏:
《猛将吟》以其气势磅礴的意象和铿锵有力的节奏,完美地刻画了猛将的形象。诗中通过对比,展示了将领的勇猛与内心的矛盾。开篇提到的“拟脍楼兰肉”,不仅暗示战士对美食的渴望,也隐含了对战斗的向往与准备。接下来的“秋鼙无退声,夜剑不隐光”,将战斗的氛围渲染得愈加紧张,似乎在暗示即将到来的战斗。最后几句则通过对猛将出自北方的总结,升华了全诗的主题,展现了北方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的地位和影响力。
诗词解析:
逐句解析:
- "拟脍楼兰肉":借用楼兰的美味肉食,象征力量的象徵。
- "蓄怒时未扬":虽有怒气,但未曾发泄,暗示内心的压抑与斗志。
- "秋鼙无退声":战鼓未曾停歇,显示出战斗的紧迫感。
- "夜剑不隐光":夜晚的剑光明亮,表明战斗的决心与勇气。
- "虎队手驱出":象征着勇猛的军队出征。
- "豹篇心卷藏":隐喻策略与心思的隐秘,暗示战斗中的智谋。
- "古今皆有言":引出历史的共鸣。
- "猛将出北方":总结全诗,强调北方猛将的勇猛形象。
修辞手法:
- 比喻:将楼兰肉比喻为力量,增强诗意。
- 对仗:如“秋鼙无退声,夜剑不隐光”,增强节奏感。
主题思想:
整首诗歌表达了对勇猛将领的敬仰与赞美,同时通过对战斗氛围的渲染,体现出一种强烈的民族精神和对保家卫国的决心。
意象分析:
- 猛将:象征勇敢、决断的战士。
- 楼兰肉:象征力量与美味,寓意丰盛的战斗成果。
- 秋鼙:象征战争的号角。
- 夜剑:象征夜战的隐秘与勇气。
- 虎队和豹篇:分别象征力量和智谋。
互动学习:
诗词测试:
-
猛将吟的作者是? A. 李白
B. 孟郊
C. 杜甫
D. 白居易 -
诗中提到的“楼兰”主要指什么? A. 古代一个国名
B. 一种植物
C. 一种动物
D. 一种乐器 -
“猛将出北方”这句话表达了什么? A. 北方的气候
B. 北方民族的勇猛
C. 北方的地理位置
D. 北方的美食
答案:
- B
- A
- B
诗词比较与延伸:
相关作品推荐:
- 杜甫的《兵车行》
- 李白的《塞下曲》
诗词对比:
孟郊的《猛将吟》与杜甫的《兵车行》都反映了战争的主题,但孟郊更侧重于猛将的个体形象,而杜甫则描绘了战争对百姓生活的影响,两者在表达方式上各具特色,反映了不同的历史视角。
参考资料:
- 《唐诗三百首》
- 《中国古代诗歌鉴赏》
- 《诗经·楚辞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