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喷玉布》
时间: 2025-01-01 14:07:46意思解释
原文展示:
喷玉布
作者: 孟郊 〔唐代〕
去尘咫尺步,山笑康乐岩。
天开紫石屏,泉缕明月帘。
仙凝刻削迹,灵绽云霞纤。
悦闻若有待,瞥见终无厌。
俗玩讵能近,道嬉方可淹。
踏着不死机,欲归多浮嫌。
古醉今忽醒,今求古仍潜。
古今相共失,语默两难恬。
赠君喷玉布,一濯高崭崭。
白话文翻译:
去掉尘世的喧嚣,走近自然的步伐,山间的景色令人欢笑,仿佛在享受着快乐的时光。天空打开了一幅紫色的山石屏风,泉水如同明亮的月帘般流淌。仙人留下的痕迹似乎凝结在这里,灵气在云霞中绽放得如丝般纤细。我听到悦耳的声音,似乎在等待什么,眼前的一切却又让我觉得无厌。世俗的玩乐怎能接近这境界,只有在嬉戏中才能沉醉其间。踏上这不死的机缘,我欲归去却又多了几分浮躁。古时的醉意今时忽然醒来,今天寻求古代的智慧却又显得潜藏。古今交错中失去了彼此的联系,言语与沉默之间难以找到安宁。赠送你这喷玉般的布,一洗心中的高远。
注释:
- 咫尺:指非常近的距离,形容接近自然。
- 康乐岩:美好的山岩,象征着快乐的环境。
- 紫石屏:紫色的山石如屏风般高耸,富有诗意。
- 泉缕:泉水如丝线一般流动。
- 仙凝:仙人留下的痕迹,寓意深远。
- 道嬉:道教嬉戏,指在轻松的状态下寻找真理。
诗词背景:
作者介绍: 孟郊(751-814),字东野,号天台,唐代著名诗人,生于贫寒之家,后世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而闻名。他的诗常常表现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。
创作背景: 此诗创作于孟郊晚年,反映了他对世俗生活的厌倦和对自然、精神世界的向往。诗人在经历了人生的起伏后,试图通过诗歌寻找内心的宁静与自由。
诗歌鉴赏:
《喷玉布》是孟郊一首充满哲理与意象的诗作,展现了他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思考。开篇即将尘世的喧嚣与山水的宁静进行对比,展现出一种归隐的渴望。诗中描绘的山、水、月等自然元素,构建了一个理想的、超凡脱俗的空间,反映了诗人对美好境界的追寻。
“天开紫石屏,泉缕明月帘”一句,将自然景色描绘得如诗如画,展现了一个清新脱俗的境界,令人向往。后续的“古醉今忽醒,今求古仍潜”则表现了诗人对古今智慧的反思,历史的沉淀与个人的觉醒交织在一起,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无奈与对永恒真理的追求。
整首诗在情感上有着深邃的层次,既有对世俗的批判,也有对理想生活的追求,体现了孟郊作为诗人的独特视角与深厚的文化底蕴。
诗词解析:
逐句解析:
- 去尘咫尺步:意指走出尘世的喧嚣,步入自然之境。
- 山笑康乐岩:山间的景象如同笑容般悦人,令人感到快乐。
- 天开紫石屏:天空与大自然的美好景色如同屏风般展开。
- 泉缕明月帘:泉水流淌如月光般明亮,形成美妙的景象。
- 仙凝刻削迹:仙人留下的痕迹,暗示着灵性的存在。
- 灵绽云霞纤:灵气在云霞中绽放,表现诗人的想象力。
- 悦闻若有待:悦耳的声音似乎在等待什么,增强了诗的神秘感。
- 瞥见终无厌:对自然的欣赏虽短暂,却无厌倦感。
- 俗玩讵能近:世俗的玩乐无法接近这种境界。
- 道嬉方可淹:只有在嬉戏中才能沉醉其中。
- 踏着不死机:踏上这不死的机缘。
- 欲归多浮嫌:想要归去,却有浮躁之感。
- 古醉今忽醒:从古代的醉意中忽然醒来。
- 今求古仍潜:今天寻求古代的智慧却又含蓄在心。
- 古今相共失:古今交错中失去联系。
- 语默两难恬:言语与沉默之间难以找到内心的安宁。
- 赠君喷玉布:赠送你这喷玉般的布,象征高洁的情感。
修辞手法:
- 比喻:如“泉缕明月帘”将泉水比作月光,形象而生动。
- 拟人:山在“笑”,赋予自然以情感。
- 对仗:诗中多处使用对仗手法,增强了音韵的美感。
主题思想: 诗歌通过对自然的描绘,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倦与对理想境界的向往,体现了对古今文化的思考与追求。
意象分析:
意象词汇:
- 山:代表自然与宁静,象征诗人的理想世界。
- 泉:象征生命与清新,寓意灵动的智慧。
- 月:象征纯洁与高远,反映诗人的高尚情操。
- 仙:代表超凡脱俗的理想境界,暗示追求精神自由。
互动学习:
诗词测试:
-
诗中提到的“紫石屏”象征什么? A. 纷扰的尘世
B. 自然的美好
C. 个人的烦恼
D. 诗人的孤独 -
“古醉今忽醒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? A. 对时间的无奈
B. 对自然的迷恋
C. 对世俗的享乐
D. 对朋友的思念
答案:
- B
- A
诗词比较与延伸:
相关作品推荐:
- 王维《山居秋暝》:同样描绘自然之美,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。
- 李白《庐山谣》:表现对自然与人生的独特见解。
诗词对比:
- 孟郊《喷玉布》与王维《鹿柴》:两者都以自然为主题,但孟郊更侧重哲理与内心的探索,而王维则强调自然的宁静与美丽。
参考资料:
推荐书目:
- 《唐诗三百首》
- 《孟郊诗集》
- 《唐诗鉴赏辞典》
- 《中国古典诗歌选读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