意思解释
原文展示:
怜花惜月。情意凭谁说。正好韶光天又夺。处处子规啼血。凝思不比春初。空床闲挂流苏。欲睡何曾成寐,支颐无限踌躇。
白话文翻译:
怜惜花朵与明月,情意又能向谁倾诉呢?正当韶光流逝,天又夺走了春光。四处传来杜鹃的啼鸣,仿佛在为逝去的春天流血。凝神思索,心情与春初时已不再相同。空床上随意挂着流苏,想要入眠却始终无法成寐,支着下巴无限地踌躇。
注释:
- 怜花惜月:对花和月的怜惜,常用于表达对美好事物的感伤。
- 情意凭谁说:情感的表述无处诉说,表达了孤独感。
- 韶光:美好的时光,指春天。
- 子规啼血:杜鹃鸟的啼鸣,古代常与悲伤、离别相联系,"啼血"形象地描绘出一种悲痛的情绪。
- 凝思:凝聚心思,沉思。
- 空床闲挂流苏:空荡荡的床上,流苏随意悬挂,表示孤寂的心情。
- 欲睡何曾成寐:虽然想要入睡,却始终无法安眠。
典故解析:
- 杜鹃啼血:传说中杜鹃在春天啼鸣,常被用来表达离别或悲伤情感,因其啼声悲切,常被文人所引用。
- 流苏:古代常挂于床帏上的饰物,寓意美好与闲适,但在此处却与孤独形成对比。
诗词背景:
作者介绍:
谢季兰,明代词人,以其细腻的情感和独特的风格而闻名。他的词作常常表现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与个人情感的细腻描绘。
创作背景:
《清平乐 暮春夜感》创作于暮春时节,正值花落月圆之际,诗人感受到春天的流逝与个人情感的孤寂,因而作此词以抒发情怀。
诗歌鉴赏:
《清平乐 暮春夜感》是一首抒情词,诗人通过对花月的怜惜和对韶光流逝的感慨,表达了对生活的思考和内心的孤独。开篇便以“怜花惜月”引入,既展现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,也暗示了对时光流逝的惋惜。接着,诗人通过“情意凭谁说”表达了内心的孤独和无奈,情感无处倾诉,使人更感孤寂。
“正好韶光天又夺”一句,生动地描绘出春光已逝的感伤,诗人在此对生命的无常与变幻感慨不已。随后“处处子规啼血”则将这种悲伤情感推向高潮,杜鹃的啼鸣似乎在为春天的离去而悲痛,增强了整首词的情感张力。
“凝思不比春初”显示了诗人心境的变化,春天的美好已无法再现,心中思绪万千。最后两句“空床闲挂流苏”和“欲睡何曾成寐”,描绘了孤独的夜晚,诗人虽有入睡之愿,却因无尽的思绪而无法成眠,深刻地表现出内心的纠结与无奈。
整首词情感真挚,意象丰富,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沉的情感,展现了诗人对春天的怀念与对生命的思考,给人以深刻的共鸣。
诗词解析:
逐句解析:
- 怜花惜月:表达了对自然美的眷恋与感伤。
- 情意凭谁说:感情的流露无处可诉,显示孤独与无奈。
- 正好韶光天又夺:感叹春光流逝,时光如流水般消逝。
- 处处子规啼血:杜鹃的啼鸣带来悲凉情绪,似乎在为失去的春天哭泣。
- 凝思不比春初:思绪无法回到春天初时的轻松,心情已然不同。
- 空床闲挂流苏:孤独的床上流苏轻悬,暗示诗人的寂寞。
- 欲睡何曾成寐:虽想入眠却无法安睡,表现了内心的烦乱与挣扎。
- 支颐无限踌躇:支着下巴思考,心中充满了无尽的踌躇与彷徨。
修辞手法:
- 比喻:将春光比作美好事物,增强情感的表现力。
- 拟人:杜鹃的啼鸣被赋予人类的情感,增强了悲伤的氛围。
- 对仗:词句之间的对仗工整,增强了诗词的韵律感。
主题思想:
整首诗通过对春天的怀念与对生活的感慨,表达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惋惜和内心孤独的深切思考,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感伤的哲理。
意象分析:
意象词汇:
- 花:象征着美好与短暂的生命。
- 月:象征着孤独与思念,常与夜晚相联系。
- 杜鹃:与悲伤、离别相关联,是诗中重要的情感寄托。
- 流苏:象征着闲适与孤寂,反映诗人的内心世界。
互动学习:
诗词测试:
-
诗中提到的“子规”指的是什么鸟? A. 燕子
B. 杜鹃
C. 黄鹂
D. 知了 -
诗人为什么感到“空床闲挂流苏”? A. 因为喜欢流苏
B. 因为床上无人
C. 因为要睡觉
D. 因为流苏很美 -
“欲睡何曾成寐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? A. 想入睡却无法
B. 睡得很香
C. 不想睡觉
D. 睡得很早
答案:
- B
- B
- A
诗词比较与延伸:
相关作品推荐:
- 李清照《如梦令》
- 陆游《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》
- 杜甫《春望》
诗词对比:
- 《如梦令》:同样表现了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与感伤,但更侧重于个人内心的情感波动。
- 《春望》:通过春天的景象表现国家的沧桑与个人的忧愁,主题更为宏观。
参考资料:
推荐书目:
- 《明代词人研究》
- 《中国古典诗词鉴赏》
- 《词选:从唐到清的词作品》
以上内容为对《清平乐 暮春夜感》一诗的全面解析与展示,希望能够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古诗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