意思解释
原文展示:
清平乐
莫嗟春去,春似无情树。总有柔条千万缕,肯系春光留住。
春归不耐鹃啼,伤心独向东篱。不是新怜霜菊,是他诗酒相宜。
白话文翻译:
不要感叹春天的离去,春天就像那无情的树木。总有成千上万的柔嫩枝条,愿意把春光留住。
春天的归去无法忍受杜鹃的啼鸣,我伤心地独自向东篱而去。并不是因为新近怜惜霜菊,而是因为诗酒相映成趣。
注释:
- 莫嗟春去:不要感叹春天离去。
- 无情树:比喻春天的离去像无情的树木一样冷漠。
- 柔条千万缕:这里形容春天的枝条柔嫩,数量众多。
- 春归不耐鹃啼:春天的离去让人无法忍受杜鹃的鸣叫。
- 东篱:东边的篱笆,常用来指代隐居或安静的地方。
- 霜菊:霜后开花的菊花,象征着坚韧和冷清。
- 诗酒相宜:诗和酒的结合,表达了一种雅趣和情怀。
典故解析:
- 杜鹃啼:杜鹃鸟叫声悲凉,常用于表达离别的伤感。
- 霜菊:在古代诗歌中,霜菊常被用来象征孤独、高洁的品格。
诗词背景:
作者介绍:
王蛰堪,现代诗人,注重情感的细腻表达和意境的深远,作品多反映个人情感与自然的关系。
创作背景:
作品创作于春季,诗人通过春天的离去表达内心的忧伤与无奈,借助自然景物传递情感。
诗歌鉴赏:
《清平乐》是一首浓缩了春天离去时的感伤情绪的词作。诗人通过“莫嗟春去”开篇,直接表明了对春天离去的无奈与哀伤。接着,他将春天比作无情的树木,生动地描绘出春天的离去对人心灵的影响,这种比喻不仅形象生动,也引发读者对自然与人情的深思。
“总有柔条千万缕,肯系春光留住”,在这句中,诗人展现了对春光的留恋和渴求,仿佛那些柔嫩的枝条是希望的象征,尽管春天已逝,仍希望能留住那份美好。而“春归不耐鹃啼”则表现出诗人在春天离去之际所感受到的无奈,杜鹃的鸣啼如同催促着春天的结束,进一步加深了诗人的愁绪。
最后的“不是新怜霜菊,是他诗酒相宜”则表现出诗人对生活的态度,即使春天离去,他仍然可以从诗酒中找到慰藉,表达了一种超然的哲思。整首词以细腻的情感和丰富的意象,展现了春天离去带来的感伤以及对生活的独到理解。
诗词解析:
逐句解析:
- 莫嗟春去:劝诫自己不要再感叹春天的离去。
- 春似无情树:将春天比作无情的树木,表明春天的冷漠。
- 柔条千万缕:描绘春天枝条的柔嫩,暗示对春光的挽留。
- 肯系春光留住:表达希望能固定住美好的春光。
- 春归不耐鹃啼:春天的离去让人无法忍受杜鹃的叫声。
- 伤心独向东篱:诗人孤独地向东篱走去,表达失落之情。
- 不是新怜霜菊:不是因为特别怜惜霜后的菊花。
- 是他诗酒相宜:而是因为诗与酒的相得益彰,找到生活的乐趣。
修辞手法:
- 比喻:将春天比作无情的树,形象生动。
- 拟人:春光被赋予情感,表现出对春天的留恋。
- 对仗:如“春归不耐鹃啼”,句式整齐,增强了节奏感。
主题思想:
本诗通过描绘春天的离去,表达对美好时光的留恋与无奈,表现出诗人面对自然变化的哲思与淡然。
意象分析:
意象词汇:
- 春:象征生机与希望。
- 无情树:象征冷漠与孤独。
- 柔条:象征美好与柔软的情感。
- 杜鹃:象征分别与哀愁。
- 霜菊:象征高洁与坚韧。
- 诗酒:象征生活的雅趣与情感寄托。
互动学习:
诗词测试:
-
“莫嗟春去”中的“莫”是什么意思? A) 不要
B) 可能
C) 一定 -
诗中提到的“杜鹃”象征什么情感? A) 喜悦
B) 离别的伤感
C) 恋爱的甜蜜 -
诗人为何提到“霜菊”? A) 表达对霜后的菊花的喜爱
B) 象征孤独和高洁
C) 赞美冬天的美丽
答案:
- A) 不要
- B) 离别的伤感
- B) 象征孤独和高洁
诗词比较与延伸:
相关作品推荐:
- 李清照的《如梦令》
- 杜甫的《春望》
- 苏轼的《水调歌头》
诗词对比:
王蛰堪的《清平乐》与李清照的《如梦令》都表现出对逝去时光的感伤,但王蛰堪侧重对春天的自然描写,而李清照更关注个人情感的细腻表达。两者都通过自然景象传达了对生活的深刻感悟。
参考资料:
- 《唐诗三百首》
- 《宋词三百首》
- 《中国古代诗词鉴赏》
- 《王蛰堪诗歌研究》
这些资料可以帮助读者进一步理解诗词的背景和相关文化内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