意思解释
原文展示:
泗滨一片石,万古知音难。
野老无心击,西风过耳寒。
韵高泉并落,声冷叶先乾。
历历谁相委,蒲团夜正阑。
白话文翻译:
泗滨的那一块石头,千古以来知音难觅。
乡间的老人无意间敲打,西风吹过耳边感到一阵寒意。
音韵高亢如泉水流下,声音冷清,树叶早已干枯。
清晰的声音,究竟有谁来倾听,蒲团上夜色已深。
注释:
- 泗滨:指泗水边的滨岸,特指一个特定的地理位置。
- 知音:指有深厚理解的人,通常用来形容志同道合的朋友。
- 野老:指乡村的老人,常用于表达一种淡泊的心境。
- 击:指敲打,通常是指击打乐器或石头。
- 西风:指秋天的风,带来凉意。
- 历历:清晰可见的样子。
- 蒲团:佛教用语,指坐垫,常用于冥想或礼佛时使用。
- 夜正阑:夜色已深,表示时间已晚。
典故解析:
“知音”出自古代典故,原指俞伯牙与钟子期之间的友谊,后用来形容志同道合的人。诗中提及“万古知音难”,表达了对知音的渴望与无奈。
诗词背景:
作者介绍:
成鹫(生卒年不详),明代诗人。其作品多表现出对自然的观察与思考,风格清新洒脱,善于运用意象与自然景色结合,表达感情。
创作背景:
此诗创作于秋季,诗人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象,表达孤独感和对知音的渴望。秋天的氛围常常引发人们对生命的思考,诗人在秋风中感受到寒意与孤寂,透过秋磬的声音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忧伤。
诗歌鉴赏:
这首诗以秋天的景象为背景,描绘了一个孤独的场景。首先,诗人提到“泗滨一片石”,这块石头不仅是自然景观的一部分,更似乎象征着历史的沧桑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隔阂。接着,诗中出现的“野老无心击”描绘了乡间老人敲打石头的场景,似乎在无意中引发了对过往的回忆和对知音的渴望。西风的袭来,不仅带来了寒冷,也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脆弱。
“韵高泉并落,声冷叶先乾”一句,通过音韵的高亢与秋叶的干枯形成鲜明的对比,展现了秋天的萧条与生命的无奈。而最后两句则更加突出了孤独的感觉,诗人在蒲团上独坐,思索着“谁相委”的问题,表达了对知音的渴望与无奈。
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象与内心情感的结合,展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感悟与对友谊的渴望,营造出一种浓厚的秋日氛围与孤独感。
诗词解析:
逐句解析:
- 泗滨一片石:描绘出一块孤立的石头,暗示了孤独与历史的积淀。
- 万古知音难:表达对知音的渴望,感叹知音难寻。
- 野老无心击:描绘乡间老人随意敲打的场景,带有一种随意与淡泊的态度。
- 西风过耳寒:西风的寒冷感,营造出秋天的萧瑟与孤独。
- 韵高泉并落:音韵的高亢似泉水流淌,象征着内心的激荡。
- 声冷叶先乾:声音的冷清与树叶的干枯,暗示生命的无常。
- 历历谁相委:清晰的声音,反映出孤独与未被倾听的心声。
- 蒲团夜正阑:夜深人静,诗人独坐,表达一种孤独的思考。
修辞手法:
- 比喻:将石头比作历史的见证,表现时间的流逝。
- 对仗:如“韵高泉并落,声冷叶先乾”,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。
- 拟人:将声音描述为冷清,赋予其情感。
主题思想:
整首诗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象与内心的孤独,表现了对知音的渴望与对生命无常的感慨。诗人在寂静的夜晚,思索着人与人之间深刻的情感联系,展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哲理思考。
意象分析:
- 石:象征着历史的沉重与孤独。
- 西风:代表秋天的冷清与生命的流逝。
- 蒲团:象征着安静的思考与内心的宁静。
互动学习:
诗词测试:
-
诗中提到的“泗滨”指的是哪个地方?
- A. 湖边
- B. 河边
- C. 海边
- D. 山边
-
“万古知音难”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?
- A. 对友谊的珍惜
- B. 对知音的渴望
- C. 对历史的感慨
- D. 对生活的满足
-
诗中“西风过耳寒”意指什么?
- A. 秋天的温暖
- B. 生命的无常
- C. 秋天的寒冷
- D. 友情的冷漠
答案:
- B
- B
- C
诗词比较与延伸:
相关作品推荐:
- 李白《夜泊牛津》
- 杜甫《秋兴八首》
诗词对比:
- 李白《夜泊牛津》:同样描写了秋天的孤独与思考,诗人在船上感受到的孤寂与对故乡的思念,与成鹫的“秋磬”有着相似的情感基调。
- 杜甫《秋兴八首》: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象,表达对社会现状的忧虑,与成鹫的作品在主题上有些许相似,但情感基调更为沉重。
参考资料:
- 《中国古典诗词选集》
- 《明代诗人研究》
- 《秋天的诗歌与情感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