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石膏行》
时间: 2025-01-17 08:43:50意思解释
原文展示:
石膏行
作者: 刘崧 (明代)
君不见太和钟步江水边,
土山㞦嵔相钩连。
何年下凿石膏出,
黄壤深蟠白龙骨。
篝灯掘隧不计深,
前者方压后复寻。
问之此人何为尔,
皆云得之可牟利。
自从岭外南盐通,
糅炼和之颜色同。
贩夫重多不较味,
舟车四走如奔风。
晨输夜挽尽筋力,
官有禁刑私不息。
蒸溲药食能几何,
十有八九归馘鹾。
我叹天公生此亦何补,
掘尽终当变为土。
又愁地脉郁积还更生,
万古奸利滋不平。
安得神人蹴之尽崩溃,
民乐真淳永无害。
白话文翻译:
您可曾见到在太和钟附近江水边,
土山绵延相连如同嵌合。
究竟是哪一年开凿石膏,
那黄土深处盘绕着白龙骨。
点燃篝火掘隧道不计其深,
前面的人压着后面的人继续寻找。
我问这些人为何来此,
他们都说能够得到利润。
自从岭外南盐通商,
混合炼制的颜色变得相同。
贩夫们数量众多不论口味,
舟车四处行驶如同风驰电掣。
清晨运送夜晚拉运耗尽力气,
官府有禁令,私下的交易却不断。
蒸煮的药食能有多少,
十有八九都归于盐腌制。
我叹息上天造就这些又有什么补救,
挖掘殆尽最终都将化为泥土。
又愁地脉积郁还会继续生长,
万古奸利滋生不平。
如何才能让神人将其全部摧毁,
让人民生活幸福淳朴没有害处。
注释:
- 太和钟: 指地名,可能与当地的钟声或名胜有关。
- 㞦嵔: 形容土山的形态,可能为土壤或山体的特征。
- 白龙骨: 指石膏的成分,象征着矿藏的珍贵。
- 蒸溲: 指蒸煮或腌制食品。
- 馘鹾: 盐腌制的食物,表示不健康的饮食习惯。
诗词背景:
作者介绍:
刘崧,明代诗人,字子华,号竹阳。他擅长诗词及散文,作品语言清丽,常以自然景观和社会生活为题材。
创作背景:
《石膏行》写于明代,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象,尤其是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和对人性的思考。诗中揭示了经济利益驱动下人们的辛劳与无奈,以及对环境的破坏。
诗歌鉴赏:
《石膏行》通过描绘石膏的开采过程,揭示了经济利益对人们生活的深远影响。诗的开头用“君不见”引入,立即引起读者的关注,接着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,展现了石膏的开采带来的繁忙场面。诗人描述了贩夫们在经济利益驱动下的辛劳,以及他们对口味的漠视,反映出在追求利益的过程中,人们逐渐迷失了自我,甚至丧失了对生活的热爱。
“晨输夜挽尽筋力,官有禁刑私不息”,这一句生动地刻画了贩夫们的辛苦与无奈。即使在官府的禁令下,私下的交易依然存在,显示了人们对利益的渴望和对规则的无视。最后,诗人对自然资源的反思,以及对人性的关注,流露出深深的无奈与忧愁。整首诗通过对石膏开采的描绘,揭示了人类社会的贪婪与自然环境的脆弱,表现了诗人对生存状态的深刻思考。
诗词解析:
逐句解析:
- “君不见太和钟步江水边”:询问读者是否见过某处繁忙的景象。
- “土山㞦嵔相钩连”:描绘自然地貌,形象地展示了开采石膏的地点。
- “问之此人何为尔,皆云得之可牟利”:揭示人们开采的目的,强调经济利益的驱动。
修辞手法:
- 比喻: “黄壤深蟠白龙骨”用形象的比喻表现矿藏的珍贵。
- 对仗: “晨输夜挽”展示了贩夫的辛劳,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。
主题思想:
整首诗以石膏的开采为切入点,探讨了经济利益对人类和自然的影响,表达了对人性和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。
意象分析:
意象词汇:
- 石膏: 象征自然资源,代表人类对自然的掠夺。
- 贩夫: 代表普通劳动者,表现出人们为生存而奔波的无奈。
互动学习:
诗词测试:
-
诗中提到的“石膏”主要象征什么?
- A. 自然资源
- B. 美食
- C. 文化遗产
- D. 经济利益
-
诗人对贩夫的态度如何?
- A. 同情
- B. 赞美
- C. 鄙视
- D. 无所谓
答案:
- A
- A
诗词比较与延伸:
相关作品推荐:
- 杜甫的《春望》:同样反映了社会现实和人道关怀。
- 白居易的《赋得古原草送别》:关注自然和人性。
诗词对比:
- 刘崧的《石膏行》和李白的《将进酒》都表现了人们对利益的追求,但前者更关注自然与社会的关系,而后者则强调个人的豪情与洒脱。
参考资料:
- 《明代诗人传》
- 《中国古代诗词鉴赏》
- 《刘崧研究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