意思解释
原文展示:
菩萨蛮(韵胜竹屏) 赵师侠 〔宋代〕 多情可是怜高节。濡毫幻出真清绝。雨叶共风枝。天寒人倚时。萧萧襟韵胜。堪与梅兄并。不用翠成林。坡仙曾赏音。
白话文翻译:
全诗翻译: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高洁品质的赞美。诗人用笔描绘出一种极其清新脱俗的景象。雨中的叶子和风中的枝条,共同构成了寒冷中人们依靠的景象。诗人的胸怀和韵味,可以与梅花相媲美。不需要翠绿的树林,因为诗人曾经得到过坡仙的赞赏。
注释:
- 多情:指诗人对高洁品质的深情赞美。
- 怜:爱慕,赞美。
- 高节:高尚的节操。
- 濡毫:用笔蘸墨,指写作。
- 幻出:描绘出。
- 真清绝:极其清新脱俗。
- 雨叶共风枝:雨中的叶子和风中的枝条。
- 萧萧:形容风声或落叶声。
- 襟韵:胸怀和韵味。
- 梅兄:指梅花,比喻高洁。
- 翠成林:翠绿的树林。
- 坡仙:指苏轼,曾赞赏诗人。
诗词背景: 作者介绍: 赵师侠是宋代诗人,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。这首诗可能是他在某个寒冷的时节,感受到自然之美和内心的宁静时所作。 创作背景: 这首诗可能是在诗人感受到自然之美和内心的宁静时所作,表达了对高洁品质的赞美和对自然的热爱。
诗歌鉴赏: 这首诗通过描绘雨中的叶子和风中的枝条,营造出一种寒冷中人们依靠的景象,表达了诗人对高洁品质的赞美。诗中的“濡毫幻出真清绝”一句,展现了诗人用笔描绘出极其清新脱俗的景象的能力。后文通过“萧萧襟韵胜”和“堪与梅兄并”,进一步强调了诗人的胸怀和韵味,可以与梅花相媲美。最后一句“不用翠成林,坡仙曾赏音”,表明诗人不需要外在的华丽,因为他曾经得到过坡仙的赞赏,这体现了诗人的自信和自足。
诗词解析: 逐句解析:
- 多情可是怜高节:诗人深情赞美高洁的品质。
- 濡毫幻出真清绝:用笔描绘出极其清新脱俗的景象。
- 雨叶共风枝:雨中的叶子和风中的枝条。
- 天寒人倚时:在寒冷中人们依靠的景象。
- 萧萧襟韵胜:诗人的胸怀和韵味胜过一切。
- 堪与梅兄并:可以与梅花相媲美。
- 不用翠成林:不需要翠绿的树林。
- 坡仙曾赏音:诗人曾经得到过坡仙的赞赏。
修辞手法:
- 比喻:“堪与梅兄并”,将诗人的胸怀和韵味比喻为梅花,强调其高洁。
- 拟人:“雨叶共风枝”,将雨中的叶子和风中的枝条拟人化,营造出生动的景象。
- 对仗:“萧萧襟韵胜”与“不用翠成林”,形成对仗,增强语言的韵律美。
主题思想: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赞美高洁品质和自然之美,表达了诗人对高洁品质的深情赞美和对自然的热爱。通过描绘雨中的叶子和风中的枝条,营造出一种寒冷中人们依靠的景象,强调了诗人的胸怀和韵味,可以与梅花相媲美。
意象分析: 意象词汇:
- 雨叶:雨中的叶子,象征自然之美和生命的坚韧。
- 风枝:风中的枝条,象征自然之美和生命的活力。
- 梅兄:梅花,象征高洁和坚韧。
互动学习: 诗词测试:
-
诗中的“濡毫幻出真清绝”一句,描绘了什么景象? A. 雨中的叶子和风中的枝条 B. 极其清新脱俗的景象 C. 翠绿的树林 D. 坡仙的赞赏 答案:B
-
诗中的“堪与梅兄并”一句,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? A. 比喻 B. 拟人 C. 对仗 D. 排比 答案:A
-
诗中的“不用翠成林”一句,表达了什么意思? A. 不需要外在的华丽 B. 不需要翠绿的树林 C. 不需要坡仙的赞赏 D. 不需要高洁的品质 答案:A
诗词比较与延伸: 相关作品推荐:
- 苏轼的《和子由渑池怀旧》:表达了诗人对高洁品质的赞美和对自然的热爱。
- 王安石的《梅花》:通过描绘梅花,表达了对高洁品质的赞美。
诗词对比:
- 苏轼的《和子由渑池怀旧》与赵师侠的《菩萨蛮(韵胜竹屏)》:两首诗都表达了对高洁品质的赞美,但苏轼的诗更多地表达了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期待。
- 王安石的《梅花》与赵师侠的《菩萨蛮(韵胜竹屏)》:两首诗都通过描绘梅花,表达了对高洁品质的赞美,但王安石的诗更多地强调了梅花的坚韧和生命力。
参考资料: 推荐书目:
- 《宋诗选注》:收录了赵师侠的诗作,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风。
- 《苏轼诗选》:收录了苏轼的诗作,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风。
- 《王安石诗选》:收录了王安石的诗作,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