意思解释
原文展示:
客鬓双蓬老拾遗,一灯明灭酒醒时。
百年回首忽成梦,万窃有声皆是诗。
残夜月枝乌未稳,故乡水草雁多饥。
夹衣初试新霜冷,欲折黄花寄所思。
白话文翻译:
在这寂静的夜里,鬓发已白的我,像是拾起了岁月的遗落,一盏灯光忽明忽灭,酒醒之时,往事历历在目。
回首百年,忽然间一切都成了梦,耳边似乎听见无数低语,都是诗的音律。
残夜中,月光照在摇曳的树枝上,尚未稳固的乌鸦在叫唤,故乡的水草丰盈,却使得雁群饥饿。
刚刚穿上的夹衣,感受到初秋的霜冷,想折一朵黄花,把思念寄托其中。
注释:
- 客鬓:指客居他乡者的白发。
- 双蓬:形容头发乱蓬蓬的样子。
- 明灭:灯光的闪烁。
- 百年回首:回顾一生的经历。
- 万窃有声:许多细微的声音。
- 水草:水边的植物。
- 夹衣:秋冬时节的外衣。
- 黄花:通常指菊花,象征着思念。
典故解析:
此诗未明确引用古典典故,但其中的意象,如“月枝”、“黄花”,在古诗词中常有独特的象征意义,分别代表孤独、思乡等情绪。
诗词背景:
作者介绍:林景熙,宋代诗人,生平经历较少记载,但其诗作多以抒发个人情感和描绘自然景物为主,风格细腻而含蓄。
创作背景:此诗可能是在作者晚年时写就,表达了对人生的回顾和对故乡的思念,结合了酒后感怀和自然景象的描写,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个人的孤独。
诗歌鉴赏:
“独夜”这首诗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和故乡的深刻思考,带有浓厚的怀旧情感。开篇以“客鬓双蓬老拾遗”引入,既表达了诗人年华已逝的感慨,也暗示了他在流亡生涯中对生活的拾遗与反思。接下来的“一灯明灭酒醒时”,将诗人的孤独与酒后的清醒状态结合,灯光的闪烁如同人生的起伏,酒醒之后的清晰反思,让人感受到一种无奈的忧伤。
接着“百年回首忽成梦”,诗人回首往事,恍若一场梦,人生的短暂与虚幻在此刻体现得淋漓尽致。“万窃有声皆是诗”,则是将内心的低语与诗歌相联系,诗人似乎在与自己对话,抒发内心的情感。
“残夜月枝乌未稳”,描绘了夜色中的孤寂,月光照在摇曳的树枝上,伴随乌鸦的哀鸣,更增添了几分凄凉。故乡的“水草雁多饥”则体现了对故乡的深切思念,水草丰盈却无人问津,雁群饥饿,暗喻了自己在异乡的孤单与无助。
最后一句“欲折黄花寄所思”,通过对黄花的想象,寄托了对故乡、对亲人的思念,这种情感在清秋的霜冷中愈加浓烈。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真挚的情感,传达出一种对过往的怀念和对故乡的眷恋,是一首充满哲思与情感的佳作。
诗词解析:
-
逐句解析:
- 客鬓双蓬老拾遗:描绘了诗人鬓发苍苍,像是老人在拾起遗落的往事。
- 一灯明灭酒醒时:灯光的闪烁与酒后的清醒形成对比,象征着思绪的零散与回忆的模糊。
- 百年回首忽成梦:人生百年,回首往事如梦,反映出时间的流逝与无情。
- 万窃有声皆是诗:耳边的细语皆成诗,表达诗人内心的感悟与低语。
- 残夜月枝乌未稳:描绘深夜的宁静与不安,乌鸦的叫声增添了孤独感。
- 故乡水草雁多饥:对故乡的思念与雁群的饥饿形成对比,表达乡愁。
- 夹衣初试新霜冷:初霜的寒冷,暗示了时节的变迁与人生的无常。
- 欲折黄花寄所思:想折黄花寄托思念,情感深厚而真挚。
-
修辞手法:
- 比喻:将人生比作梦,表达对时间的感慨。
- 对仗:如“明灭”与“酒醒”,增强了诗句的节奏感。
- 拟人:月枝与乌鸦的描写,使得自然景象充满情感。
-
主题思想:
- 诗歌通过对人生、故乡的回忆与思考,表现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无奈以及对故乡的思念,传达出一种孤独而深沉的情感基调。
意象分析:
- 客鬓:象征流亡与时间的流逝。
- 灯光:象征希望与回忆,闪烁的灯光体现了内心的迷茫。
- 月枝:代表孤独与宁静的夜晚。
- 水草:象征故乡的温暖与富饶。
- 黄花:寄托思念,象征着美好与纯真。
互动学习:
诗词测试:
-
“客鬓双蓬”的意思是什么?
- A. 鬓发如蓬
- B. 鬓发苍白
- C. 鬓发整齐
- 正确答案:B
-
诗中提到的“黄花”象征什么?
- A. 忍耐
- B. 思念
- C. 快乐
- 正确答案:B
-
“百年回首忽成梦”体现了诗人的什么感受?
- A. 怀恋
- B. 忧伤
- C. 无奈
- 正确答案:C
诗词比较与延伸:
相关作品推荐:
- 杜甫的《月夜忆舍弟》:同样表达对故乡的思念。
- 李白的《静夜思》:通过月亮引发思乡之情。
诗词对比:
- 林景熙的“独夜”与杜甫的“月夜忆舍弟”都以夜晚为背景,抒发对故乡及亲人的思念,但林景熙的诗更为细腻,情感更多地倾向于个人的孤独与反思,而杜甫的诗则更强调对兄弟的牵挂与忧虑。
参考资料:
- 《宋诗三百首》
- 《古诗词鉴赏指南》
- 《中国古典诗歌研究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