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春景 杖藜入春泥》
时间: 2024-09-19 21:23:43意思解释
原文展示
春景 杖藜入春泥
作者: 刘辰翁 〔宋代〕
步出浣花溪,儿童识杖藜。
逝将随晚景,独自入春泥。
九节闲堪爱,百钱相与携。
行从竹鸡里,径到子规西。
屐弊犹须蜡,壶倾可得提。
暮归惊倒载,笑倒白铜鞮。
白话文翻译
这首诗描绘了春天的美景,诗人走出浣花溪,遇见小孩认识杖藜(杖藜是一种植物),他想随晚景而去,独自走入春泥。诗人喜欢九节(九节就是一种植物)并且带着一百文钱同行。他从竹鸡的栖息地走去,直至子规(杜鹃)飞鸣的地方。虽然草履已经磨损,依旧需要蜡来涂抹,壶倾斜着也能提着回家。回家时背上东西意外地倒了,结果让人忍俊不禁。
注释
- 杖藜:一种植物,常用于制杖,象征春天的生机。
- 浣花溪:浣花溪是一个地名,通常与春天的景色联系在一起。
- 九节:指九节芦,生长在水边的植物,寓意轻松闲适。
- 子规:杜鹃的别名,春天时常听到它的叫声。
- 屐弊犹须蜡:即使鞋子磨损了,还是需要涂抹蜡来保护。
- 笑倒白铜鞮:白铜鞮是指一种鞋,因意外而令人发笑。
诗词背景
作者介绍
刘辰翁(约1084年-约1150年),字子文,号晨翁,宋代诗人,生于古蜀地(今四川)。他以清新自然的风格和生动的描写著称,常在诗中描绘自然景色和田园生活。
创作背景
这首诗创作于春天,诗人以悠然的心态走出浣花溪,感受到春天的生机与快乐。诗中以儿童的天真和自然的美景为背景,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春天的向往。
诗歌鉴赏
《春景 杖藜入春泥》是一首描绘春日田园生活的诗作,展现了诗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。诗的开头,诗人步出浣花溪,描绘出一个春日的景象,清澈的溪水,悠然的儿童,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。诗人在与儿童的互动中,增添了几分童趣和天真,展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。
接着,诗人表达了自己随晚景而行的愿望,独自踏入春泥,象征着对自然的沉浸和享受。在这一过程中,诗人对自然的热爱愈发深入,喜欢九节植物的闲适,也暗示了他对生活的向往和追求。
诗中“行从竹鸡里,径到子规西”一句,描绘了一个行走的过程,带着对春天的期待与憧憬,仿佛在追逐春的脚步。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捕捉到春天的声音与色彩,增强了诗歌的生动感。
最后几句,诗人用轻松幽默的笔调,描写了归家的情景,既有生活的琐碎,也充满了人情味。这种幽默感使整首诗充满了生活的气息,展现了一个真实而生动的春日画面。
诗词解析
逐句解析
- 步出浣花溪:诗人走出浣花溪,开始了春日的旅程。
- 儿童识杖藜:儿童对春天的植物表现出好奇,增添了活力。
- 逝将随晚景:诗人渴望随晚景而行,表明对自然的向往。
- 独自入春泥:独自踏入春泥,象征着与自然的亲密接触。
- 九节闲堪爱:表达了对九节植物的喜爱,象征悠闲生活。
- 百钱相与携:带着一些钱财,暗示生活的简单与朴实。
- 行从竹鸡里:行走在竹鸡栖息的地方,展现乡村的自然氛围。
- 径到子规西:走向杜鹃鸣叫的地方,增添春日的生动。
- 屐弊犹须蜡:鞋子磨损了,依旧要打理,体现生活的细节。
- 壶倾可得提:倾斜的壶也能提起,暗示生活的随意。
- 暮归惊倒载:归家时意外的情景,生动幽默。
- 笑倒白铜鞮:形象地描绘了意外的趣味。
修辞手法
- 比喻:将春泥比作生机勃勃的自然,展现春天的特征。
- 拟人:儿童对植物的认知赋予植物生命,表现人与自然的关系。
- 对仗:诗中多处对仗工整,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。
主题思想
整首诗通过描绘春日的自然景色和田园生活,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生活的向往,传达了对简单、纯朴生活的珍视。
意象分析
意象词汇
- 杖藜:象征自然的生机与活力。
- 儿童:代表天真无邪的童趣,增添诗的生动性。
- 春泥:表达春天的温暖与生机。
- 九节:象征闲适与宁静的生活。
- 竹鸡:象征自然的幽静与和谐。
互动学习
诗词测试
-
诗中提到的“杖藜”指的是什么?
- A. 一种植物
- B. 一种动物
- C. 一种工具
- D. 一种花卉
-
诗人希望随什么而行?
- A. 春风
- B. 晚景
- C. 童趣
- D. 雨水
-
诗中的“屐弊犹须蜡”表达了什么?
- A. 生活的繁忙
- B. 对生活的细致
- C. 对物质的追求
- D. 对自然的漠视
答案
- A
- B
- B
诗词比较与延伸
相关作品推荐
- 杜甫《春望》
- 王维《鸟鸣涧》
- 白居易《赋得古原草送别》
诗词对比
刘辰翁的《春景》与王维的《鸟鸣涧》均描绘了自然的美景,但刘辰翁更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,表现生活的细腻;而王维则以空灵的意境和深邃的哲思展现自然的神秘与宁静。
参考资料
- 《宋诗三百首》
- 《诗经与古诗词鉴赏》
- 《中国古代诗词选读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