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秋景 江动月移石》

时间: 2024-09-19 21:23:43

石是龙眠处,终无石可扛。

未应江动月,自是月移江。

本似岷山雪,今为岭表泷。

是谁惊兔杵,失却钓鱼矼。

投渚天为碎,蹲磻影忽双。

桂轮无侧匿,眼眼似窥窗。

意思解释

原文展示:

秋景 江动月移石
石是龙眠处,终无石可扛。
未应江动月,自是月移江。
本似岷山雪,今为岭表泷。
是谁惊兔杵,失却钓鱼矼。
投渚天为碎,蹲磻影忽双。
桂轮无侧匿,眼眼似窥窗。

白话文翻译:

这块石头是龙眠的地方,终究没有石头可以扛起来。
不应是江水动了月亮,而是月亮在江水的移动。
本来像岷山的雪,如今却成了岭上的瀑布。
是谁惊动了打兔子的杵,失去了钓鱼的矼。
投石子在水面,天际仿佛碎了,
蹲在石头上的影子忽然变成了双影。
桂花的轮廓没有隐藏,
眼睛似乎在窥视窗外的景象。

注释:

  • 龙眠:传说中龙的栖息地,象征高贵和隐逸。
  • 江动月移:指江水流动,月亮似乎在移动,表现出一种动态的美感。
  • 岷山雪:指岷山的雪,象征纯洁和清冷。
  • 桂轮:指月亮,桂树与月亮联系紧密,常用来象征团圆和思念。
  • :指钓鱼用的矼,象征隐逸生活中的乐趣和放松。

诗词背景:

作者介绍:刘辰翁(生卒年不详),南宋诗人,以山水诗闻名,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,情感细腻,风格典雅。 创作背景:此诗写于秋季,反映作者对自然景色的观察与感悟,表达对生活的思考。

诗歌鉴赏:

这首诗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色,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。诗的开头以“石是龙眠处”引入,展现出一种静谧而又高远的意象,暗示着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。接下来“未应江动月,自是月移江”则巧妙地将月亮与江水的关系描绘出来,突显出天地之间的变化与和谐。整首诗的意境在于自然与人之间的互动,月亮与江水的移动让人感受到时光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。

诗中的意象交错,既有自然的美景,也有生活的哲思,如“是谁惊兔杵,失却钓鱼矼”表现了生活的喧嚣打破了宁静的渔者生活,反映了作者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与珍惜。而“桂轮无侧匿,眼眼似窥窗”则回归到月亮的象征,表现出一种对美好事物的关注与思考。

诗词解析:

  • 逐句解析

    • “石是龙眠处”:石头在此是龙的栖息地,暗示隐逸的高洁。
    • “终无石可扛”:无论怎样,石头的存在是无可替代的。
    • “未应江动月,自是月移江”:强调的是自然界的相互关系,月亮与江水的流动。
    • “本似岷山雪,今为岭表泷”:从纯洁的雪转变为奔流的瀑布,象征变化。
    • “是谁惊兔杵,失却钓鱼矼”:描绘生活中的意外与失落。
    • “投渚天为碎,蹲磻影忽双”:表现出自然景象的瞬息变化。
    • “桂轮无侧匿,眼眼似窥窗”:月亮的明亮与清晰,像是在窥视人间的景象。
  • 修辞手法

    • 比喻:“桂轮”比喻月亮,表现出一种诗意的想象。
    • 拟人:“眼眼似窥窗”,赋予月亮以人的情感,增强了意境。
    • 对仗:整体结构上有对仗的美感,增强了诗的韵律感。
  • 主题思想: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色的描绘,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宁静生活的向往,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思考。

意象分析:

  • 重要意象
    • :象征稳固与安宁。
    • 月亮:象征变化、时间与思念。
    • 江水:象征生命的流动与不可逆转。
    • 桂花:象征团圆与美好。

互动学习:

诗词测试

  1. “石是龙眠处”中“龙眠”指的是: A. 龙的栖息地
    B. 石头的特性
    C. 水流的方向

  2. “桂轮无侧匿”中的“桂轮”指的是: A. 一种植物
    B. 月亮
    C. 星星

  3. 本诗的主题是: A. 自然的美
    B. 人生的无常
    C. 生活的烦恼

答案

  1. A
  2. B
  3. B

诗词比较与延伸:

相关作品推荐

  • 杜甫《春望》
  • 王维《山居秋暝》

诗词对比

  • 比较刘辰翁的《秋景》与王维的《山居秋暝》,两者均描绘自然景色,但刘辰翁更强调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哲思,而王维则更加注重宁静与和谐的氛围。两者的风格虽有不同,但都展现出对自然的深刻理解与热爱。

参考资料:

  • 《宋诗选》
  • 《古诗词鉴赏》
  • 《中国古典诗词研究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