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同刘贡甫学士登石鼓合江亭一首》

时间: 2025-01-04 12:27:27

乘兴俄成石鼓游,可堪摇落楚江秋。

岩中名字今何在,亭下潇湘古亦愁。

万里再惊金马客,一家重上木兰舟。

却令二水知人意,合势相邀向北流。

意思解释

原文展示:

同刘贡甫学士登石鼓合江亭一首 乘兴俄成石鼓游,可堪摇落楚江秋。 岩中名字今何在,亭下潇湘古亦愁。 万里再惊金马客,一家重上木兰舟。 却令二水知人意,合势相邀向北流。

白话文翻译:

一时兴起,我们很快便开始了石鼓之游,但见楚江秋色中,树叶摇落,景色凄凉。 岩石上的名字如今何在?亭下的潇湘水,自古以来也带着愁绪。 远行的金马客再次被惊动,一家人重新登上木兰舟。 却让两条江水知晓人的心意,合力相邀,一同向北流去。

注释:

字词注释:

  • 乘兴:一时兴起。
  • 俄成:很快便。
  • 石鼓:指石鼓山,位于湖南衡阳市。
  • 可堪:怎能忍受。
  • 摇落:树叶摇落。
  • 楚江:指湘江,流经湖南地区。
  • 岩中名字:指古人题刻在岩石上的名字。
  • 潇湘:指湘江及其支流潇水。
  • 金马客:指远行的客人。
  • 木兰舟:指用木兰木制作的船,常用来形容船只。
  • 二水:指湘江和潇水。
  • 合势:合力。

典故解析:

  • 石鼓:石鼓山,因山上有石鼓而得名,是古代文人墨客常游之地。
  • 潇湘:潇湘水系,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吟咏的对象,常带有忧愁的情感色彩。

诗词背景:

作者介绍: 张舜民,宋代诗人,生平不详,但从其诗作中可以看出其文学造诣深厚,善于描绘自然景色和表达个人情感。

创作背景: 这首诗是张舜民与刘贡甫学士一同登石鼓山,观赏楚江秋色时所作,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感慨和对远行的思念。

诗歌鉴赏:

这首诗以石鼓山和楚江秋色为背景,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,表达了诗人对远行的思念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。诗中“岩中名字今何在”一句,既是对古人题刻的怀念,也是对历史变迁的感慨。而“却令二水知人意,合势相邀向北流”则赋予了江水以人的情感,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深情和对远方的向往。整首诗语言优美,意境深远,是一首典型的宋代山水诗。

诗词解析:

逐句解析:

  • 首句“乘兴俄成石鼓游”,表达了诗人一时兴起,很快便开始了石鼓之游。
  • 第二句“可堪摇落楚江秋”,描绘了楚江秋色中树叶摇落的凄凉景象。
  • 第三句“岩中名字今何在”,表达了对古人题刻的怀念和对历史变迁的感慨。
  • 第四句“亭下潇湘古亦愁”,赋予了潇湘水以忧愁的情感色彩。
  • 第五句“万里再惊金马客”,表达了对远行客人的思念。
  • 第六句“一家重上木兰舟”,描绘了一家人重新登上木兰舟的情景。
  • 第七句“却令二水知人意”,赋予了江水以人的情感。
  • 第八句“合势相邀向北流”,展现了江水合力向北流的景象,寓意着对远方的向往。

修辞手法:

  • 拟人:如“却令二水知人意”,赋予了江水以人的情感。
  • 对仗:如“万里再惊金马客,一家重上木兰舟”,形成了工整的对仗。

主题思想: 整首诗通过对石鼓山和楚江秋色的描绘,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感慨和对远行的思念,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深情和对远方的向往。

意象分析:

意象词汇:

  • 石鼓:象征着古代文人墨客的游历之地。
  • 楚江秋:象征着凄凉的秋色和时光的流逝。
  • 岩中名字:象征着历史的变迁和古人的怀念。
  • 潇湘:象征着忧愁的情感色彩。
  • 金马客:象征着远行的客人。
  • 木兰舟:象征着远行的工具和家的温暖。
  • 二水:象征着自然的和谐和人的情感。

互动学习:

诗词测试:

  1. 诗中“岩中名字今何在”一句,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怀念? A. 古人的题刻 B. 历史的变迁 C. 自然的景色 D. 远行的客人

  2. 诗中“却令二水知人意”一句,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? A. 比喻 B. 拟人 C. 对仗 D. 排比

  3. 诗中“合势相邀向北流”一句,寓意着什么? A. 对自然的感慨 B. 对远方的向往 C. 对家的思念 D. 对历史的怀念

答案:

  1. A
  2. B
  3. B

诗词比较与延伸:

相关作品推荐:

  • 杜甫《登高》:同样以登高望远为题材,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感慨和对人生的思考。
  • 王维《山居秋暝》:以山水为背景,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。

诗词对比:

  • 张舜民《同刘贡甫学士登石鼓合江亭一首》与杜甫《登高》:两者都以登高望远为题材,但张诗更多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感慨和对远行的思念,而杜诗则更多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社会的关注。

参考资料:

推荐书目:

  • 《宋诗选注》:收录了张舜民的诗作,并提供了详细的注释和解析。
  • 《宋代文学史》:介绍了宋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诗人的创作特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