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五王庙》
时间: 2025-01-01 04:25:50意思解释
原文展示:
五王庙 张舜民 〔宋代〕
清汴河边五君子,身遏横流同日死。 火炎曾是及池鱼,世变安能顾妻子。 百尺高城不足凭,日月所照惟孤诚。 当其杀身际,肯念身后名。 呜呼,伯夷既死孔子不复生,身后是非谁与评。
白话文翻译:
在清澈的汴河边,有五位君子,他们身陷激流,同一天牺牲。 火灾曾经波及池塘的鱼,世道变迁,怎能顾及妻儿。 百尺高的城墙不足以依靠,日月照耀的只有孤独的忠诚。 在他们牺牲的时刻,是否还会考虑身后的名声。 唉,伯夷已经死去,孔子也不再复生,身后的对错由谁来评说。
注释:
字词注释:
- 清汴河:指汴河,流经宋代都城汴京(今河南开封)的河流。
- 五君子:指五位品德高尚的人。
- 身遏横流:指身陷险境,面临巨大的困难或危险。
- 火炎曾是及池鱼:比喻灾难波及无辜。
- 世变:指社会或时代的巨大变化。
- 百尺高城不足凭:比喻高墙也保护不了人。
- 日月所照惟孤诚:指只有忠诚之心能经受时间的考验。
- 杀身际:指面临死亡的时刻。
- 身后名:指死后留下的名声。
- 伯夷、孔子:分别指古代的贤人和圣人,代表道德和智慧的典范。
典故解析:
- 伯夷、孔子:伯夷是商朝末年的贤人,因不食周粟而饿死在首阳山;孔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、教育家,儒家学派的创始人。诗中提到他们,意在表达对道德和智慧的尊崇,以及对身后评价的无奈。
诗词背景:
作者介绍: 张舜民,宋代诗人,生平不详,但从其诗作中可看出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注和对道德价值的坚守。
创作背景: 这首诗可能是作者在观察到社会动荡、人心不古的情况下,对忠诚和道德的思考和呼唤。通过五位君子的牺牲,表达了对忠诚和道德的崇高敬意,以及对身后评价的无奈和疑问。
诗歌鉴赏:
这首诗通过描绘五位君子在清汴河边的牺牲,展现了他们在面对巨大困难和危险时的忠诚和勇敢。诗中“火炎曾是及池鱼”一句,用生动的比喻表达了灾难的无情和世道的变迁,暗示了个人在动荡时代中的无奈和无力。而“百尺高城不足凭,日月所照惟孤诚”则强调了忠诚的价值,即使在动荡不安的时代,忠诚之心依然能够经受时间的考验。最后,通过提到伯夷和孔子,诗人表达了对道德和智慧的尊崇,以及对身后评价的无奈和疑问,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和对道德价值的坚守。
诗词解析:
逐句解析:
- 清汴河边五君子,身遏横流同日死:描绘五位君子在清汴河边面临巨大困难,同一天牺牲的情景。
- 火炎曾是及池鱼,世变安能顾妻子:用火灾波及池鱼的比喻,表达灾难的无情和世道的变迁,暗示个人在动荡时代中的无奈和无力。
- 百尺高城不足凭,日月所照惟孤诚:强调忠诚的价值,即使在动荡不安的时代,忠诚之心依然能够经受时间的考验。
- 当其杀身际,肯念身后名:提出疑问,是否在面临死亡的时刻,还会考虑身后的名声。
- 呜呼,伯夷既死孔子不复生,身后是非谁与评:通过提到伯夷和孔子,表达对道德和智慧的尊崇,以及对身后评价的无奈和疑问。
修辞手法:
- 比喻:如“火炎曾是及池鱼”,用火灾波及池鱼的比喻,形象地表达了灾难的无情。
- 排比:如“百尺高城不足凭,日月所照惟孤诚”,通过排比强调了忠诚的价值。
- 感叹:如“呜呼”,表达了对身后评价的无奈和疑问。
主题思想: 这首诗的主题是对忠诚和道德的崇高敬意,以及对身后评价的无奈和疑问。通过五位君子的牺牲,诗人表达了对忠诚和道德的坚守,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。
意象分析:
意象词汇:
- 清汴河:象征清澈和纯洁。
- 五君子:象征忠诚和勇敢。
- 火炎:象征灾难和无情。
- 百尺高城:象征保护和依靠。
- 日月:象征时间和永恒。
- 孤诚:象征忠诚和坚守。
互动学习:
诗词测试:
-
诗中提到的“五君子”是指什么? A. 五位品德高尚的人 B. 五位政治家 C. 五位文学家 D. 五位军事家
-
“火炎曾是及池鱼”这句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? A. 比喻 B. 拟人 C. 对仗 D. 排比
-
诗中提到的“伯夷”和“孔子”分别代表什么? A. 道德和智慧 B. 政治和军事 C. 文学和艺术 D. 经济和科技
答案:1. A 2. A 3. A
诗词比较与延伸:
相关作品推荐:
- 《岳阳楼记》(范仲淹):通过对岳阳楼的描写,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的忧虑和对忠诚的赞美。
- 《滕王阁序》(王勃):通过对滕王阁的描写,表达了对历史和文化的思考和对忠诚的赞美。
诗词对比:
- 《五王庙》与《岳阳楼记》:两者都表达了对忠诚和道德的赞美,但《五王庙》更多地关注个人在动荡时代中的无奈和无力,而《岳阳楼记》则更多地关注国家和民族的忧虑。
参考资料:
推荐书目:
- 《中国古代文学史》
- 《中国古代诗歌鉴赏》
- 《宋诗选注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