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十二月三日夜桥上看月》

时间: 2024-09-19 21:14:58

常时新月有无间,今夕清晖抵半环。

柳外桥高最堪望,凭阑目送下西山。

意思解释

原文展示:

常时新月有无间,今夕清晖抵半环。
柳外桥高最堪望,凭阑目送下西山。

白话文翻译:

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一个晴朗的夜晚,站在高桥上欣赏明月的情景。诗人提到,平常的新月时常有缺损,而今晚的明月却如同半个环一样明亮。站在桥上,柳树的外面,最适合观赏这美景。诗人倚靠着栏杆,目送着月光下的西山。

注释:

  • 常时:平常,通常。
  • 新月:指月亮刚刚初升的状态,有时圆有时缺。
  • 清晖:明亮的月光。
  • :抵达、等同于。
  • 半环:形容月亮的形状,像半个圆环。
  • 柳外:柳树的外面。
  • 桥高:高高的桥。
  • 堪望:适合观看、值得一看。
  • 凭阑:靠着栏杆。
  • 目送:目送、凝视着。

典故解析:

本诗并未直接引用典故,但通过描绘月亮和自然景色,体现了中国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月亮意象,象征着孤独与思乡。古人常在月下吟咏,寄托情感。

诗词背景:

作者介绍:

陆游(1125年-1210年),字务观,号放翁,晚号秋浦老人,南宋著名诗人、文学家、政治家。他的诗风清新自然,内容深刻,尤其擅长表现个人情感与家国情怀。

创作背景:

这首诗创作于陆游晚年,正值南宋国势日衰,诗人内心充满忧国忧民的情感。月亮常常成为他抒发情感的媒介,表达个人的孤独和对故国的思念。

诗歌鉴赏:

《十二月三日夜桥上看月》是一首充满清新意境的诗作。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,让读者感受到冬季夜晚的宁静与美丽。诗的开头,诗人提到“常时新月有无间”,通过对比,强调了今夜的明月特别明亮,仿佛是平常月亮的缺损与圆满之间的较量。接着“今夕清晖抵半环”,描绘了明月的状态,生动形象。

“柳外桥高最堪望”,桥的高度和柳树的意象让人联想到一种高远的情怀,正是这种高处的视角使得诗人能够更深刻地欣赏景色。最后一句“凭阑目送下西山”,则表现了诗人对西山的眺望和对自然景色的留恋,似乎还隐含着对夕阳西下的惆怅与思考。

整首诗意境开阔,情感深邃,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,同时也映射出他内心的孤独与对故国的思念,具有浓厚的个人情感色彩。

诗词解析:

逐句解析:

  1. 常时新月有无间:平常的月亮时而圆满时而缺损,这里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变化。
  2. 今夕清晖抵半环:今晚的月光明亮而清澈,宛如半个圆环,描绘了月亮的美丽。
  3. 柳外桥高最堪望:在柳树外的高桥上,正是观赏美景的最佳位置。
  4. 凭阑目送下西山:诗人倚靠在栏杆上,目送西山的景色,流露出对未来的思考与感慨。

修辞手法:

  • 比喻:将月亮比作“半环”,形象生动。
  • 对仗:前两句形成对仗,增强了诗的韵律感。
  • 意象:柳树、桥、高处、明月等意象,共同构成了一个宁静而美好的夜晚。

主题思想:

整首诗通过对月亮和自然景色的描绘,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故国的思念。诗人通过对美景的赞美,寄托了个人情感与对生活的思考。

意象分析:

  • 月亮:象征着思念与孤独。在中国文化中,月亮常常与离愁别恨相联系。
  • :象征着连接与过渡,代表着人与自然、人与人之间的联系。
  • 柳树:象征着柔情与思念,常用来表达离别的伤感。

互动学习:

诗词测试:

  1. 诗中提到的“今夕清晖抵半环”是指什么?

    • A. 明亮的星星
    • B. 明亮的月亮
    • C. 夕阳
  2. 诗人在何处欣赏月光?

    • A. 山顶
    • B. 河边
    • C. 高桥
  3. “凭阑目送下西山”中“目送”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?

    • A. 喜悦
    • B. 惆怅
    • C. 激动

答案:

  1. B
  2. C
  3. B

诗词比较与延伸:

相关作品推荐:

  • 《静夜思》 李白
  • 《月夜忆舍弟》杜甫

诗词对比:

  • 李白的《静夜思》同样以月亮为主题,表达思乡情怀,但更为直接。
  • 杜甫的《月夜忆舍弟》则更多地体现了对兄弟的思念,情感更为浓烈。

参考资料:

  • 《陆游诗集》
  • 《中国古代诗词鉴赏》
  • 《宋代文学概论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