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鹧鸪天·借问枝头昨夜春》
时间: 2025-01-06 14:19:01意思解释
原文展示:
借问枝头昨夜春。已传消息到柴门。
频看秀色无多艳,拖得清香不见痕。
山矗矗,水粼粼。村南村北冷销魂。
人间不识春风面,羞见瑶台破月明。
白话文翻译:
我问那枝头昨夜春天的消息,春天的气息已经传到柴门。
频频望去,春色并不算多鲜艳,清香却是飘散得无影无踪。
山巍峨,水波粼粼,村南村北都显得冷清,令人心神不宁。
人间的人都不知春风的面貌,羞于见到瑶台上破碎的明月。
注释:
- 借问:请教、询问的意思。
- 枝头:树的枝头,指春天的象征。
- 柴门:指家门,象征家庭生活。
- 秀色:美丽的春色。
- 清香:春天花草的香气。
- 矗矗:高耸的样子,形容山的巍峨。
- 粼粼:水波闪烁的样子。
- 销魂:令人神魂颠倒,形容心情沉重。
- 瑶台:传说中的仙境,象征美丽的地方。
诗词背景:
作者介绍:
石耆翁,南宋时期的诗人,生平资料较少,但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,常以细腻的观察和深邃的情感见长。他的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,表达对生活的感悟。
创作背景:
此诗写于春天时节,诗人感受到春天的来临,却又隐隐感到春色的稀少与淡薄,反映了诗人在自然与内心的冲突,以及对春天美好事物的追求。
诗歌鉴赏:
这首《鹧鸪天·借问枝头昨夜春》展现了诗人对春天的深刻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慨。开篇以“借问”引入,表现了诗人对春天的渴望和对自然变化的敏感。诗中通过“已传消息到柴门”展现春天的到来,但随即又以“频看秀色无多艳”表达出对春色的失望,暗示着人事的变迁与自然的无情。
“山矗矗,水粼粼”描绘了春日的山水景象,意象清晰而生动,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。然而,随之而来的“村南村北冷销魂”却让人感到一种冷清和孤寂,似乎春天的美好与人间的冷漠形成鲜明对比。最后两句更是将情感推向高潮,表达了人们对春风的无知与羞耻,暗示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与无奈。
整首诗情感细腻,意象丰富,既有对自然的细致观察,也有对人间冷暖的深刻思考,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切感悟。
诗词解析:
逐句解析:
- 借问枝头昨夜春:诗人向自然提问,暗示春天的来临。
- 已传消息到柴门:春天的气息已悄然抵达家庭。
- 频看秀色无多艳:反复观察春色,但发现并不艳丽。
- 拖得清香不见痕:清香弥漫,却没有留下痕迹。
- 山矗矗,水粼粼:描绘自然景色的壮丽与细腻。
- 村南村北冷销魂:乡村的冷清让人感到心神不宁。
- 人间不识春风面:人们无法认出春风的面貌。
- 羞见瑶台破月明:对瑶台美景的惋惜,暗示人间的无常。
修辞手法:
- 比喻:将春天比作消息,传递温暖与希望。
- 拟人:春风被赋予了人的面貌,表现了人对自然的情感。
- 对仗:如“山矗矗,水粼粼”,增强了韵律感和节奏感。
主题思想:
整首诗通过对春天的描绘,传达了诗人对自然变化的敏感与无奈,表现了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与对现实的失望,蕴含了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。
意象分析:
意象词汇:
- 春:象征生机与希望。
- 枝头:自然的美好与生命的象征。
- 柴门:家庭生活的温暖与归属。
- 山水:自然的壮丽与宁静。
- 清香:春天的气息与美好。
互动学习:
诗词测试:
-
选择题:诗中提到的“柴门”象征什么? A. 家庭生活
B. 自然景色
C. 遥远的地方
D. 战争 -
填空题:诗中“山矗矗,水粼粼”描绘了春天的____与____。
-
判断题:诗人对春天的情感是积极向上的。(对/错)
答案:
- A
- 壮丽,细腻
- 错
诗词比较与延伸:
相关作品推荐:
- 《春望》 - 杜甫
- 《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》 - 韩愈
诗词对比:
- 《春望》中杜甫表达了对春天的希望与对国家的忧虑,情感更为沉重。
- 《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》则通过细腻的春景描绘表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温暖,风格与石耆翁相似但情感基调不同。
参考资料:
- 《宋诗三百首》
- 《古诗词鉴赏辞典》
- 《唐诗宋词鉴赏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