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鹧鸪天》
时间: 2024-09-19 20:40:52意思解释
原文展示:
鹧鸪天
周紫芝
彩鹢双飞雪浪翻。
楚歌声转绿杨湾。
一川红旆初衔日,
两岸朱楼不下帘。
阑倚处,玉垂纤。
白团扇底藕丝衫。
未成密约回秋水,
看得羞时隔画檐。
白话文翻译:
这首诗描绘了春天的美丽景色和游子的思绪。双双的彩鹢在翻滚的雪浪中飞翔,耳边传来楚地的歌声,令人陶醉。河面上,红色的旗帜映衬着初升的阳光;两岸的朱红楼阁,窗帘未拉,透出一片生机。在栏杆旁倚靠的地方,垂下的玉帘轻柔地摇曳;白色的团扇下,映衬着身着藕色丝衫的女子。未成的密约让人回想起秋水的柔情,似乎在羞涩中藏着离别的思绪。
注释:
字词注释:
- 彩鹢:一种彩色的水鸟。
- 雪浪翻:形容波浪翻滚的样子。
- 楚歌声:指楚地的歌曲,常用来表现思乡之情。
- 红旆:红色的旗帜。
- 朱楼:红色的楼阁。
- 阑倚处:栏杆旁的地方。
- 玉垂纤:形容轻柔的玉帘。
- 藕丝衫:一种颜色像藕一样的丝绸衣服。
- 密约:私下约定的情感。
典故解析: 诗中提到的“楚歌”可追溯到《史记》中,楚歌声常用来表达思乡和离愁,尤其在战争和分别时刻更显得悲怆。
诗词背景:
作者介绍: 周紫芝,字子真,号清庵,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,擅长词曲,风格多样,情感细腻,常以自然景物和人情世态为题材。
创作背景: 此诗写于南宋时期,社会动荡,诗人借景抒情,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离别的感慨,隐含着对和平安宁的渴望。
诗歌鉴赏:
《鹧鸪天》通过细腻的描绘与深情的抒发,展现了春日的生机与人间的情感交织。开篇的“彩鹢双飞雪浪翻”便以鲜艳的色彩和动态的画面吸引读者,营造出一种欢快而自由的气氛。接下来的“楚歌声转绿杨湾”则引入了人文情感,让人感受到游子对故乡的思念。
诗的中段描绘了一幅生动的风景画:一川红旆与初升的朝阳相映,两岸的朱楼透出生活的气息,这种鲜明的对比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,也暗含了对繁华生活的向往与期盼。最后几句通过对“玉垂纤”和“白团扇底藕丝衫”的细致刻画,深化了情感的层次,表达了离愁的复杂与无奈。
整首诗在描绘春景的同时,巧妙地融入了人情,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与对离别的怅惘,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,展现了作者高超的艺术技巧和深厚的情感底蕴。
诗词解析:
逐句解析:
- 彩鹢双飞雪浪翻:描述了一对彩鹢在波涛翻滚的水面上飞翔,给人一种生动活泼的感觉。
- 楚歌声转绿杨湾:楚地的歌声在绿杨掩映的湾区回荡,充满了思乡的情感。
- 一川红旆初衔日:红色的旗帜在初升的阳光中闪耀,象征着生机与希望。
- 两岸朱楼不下帘:两岸的红色楼阁未拉窗帘,生动地展现出一幅繁华的生活场景。
- 阑倚处,玉垂纤:在栏杆旁倚靠,轻柔的玉帘垂下,形象地描绘出女子的婉约与柔美。
- 白团扇底藕丝衫:白色团扇下,映衬着穿着藕色丝衣的女子,展现出一种清新婉丽的形象。
- 未成密约回秋水:未能成就的约定让人想起秋水的柔情,表现出内心的惆怅与无奈。
- 看得羞时隔画檐:在画檐下看着一切,感受到羞怯与思念的交织。
修辞手法:
- 比喻:如“彩鹢双飞”,用形象的比喻传达出生动的画面。
- 对仗:如“阑倚处,玉垂纤”,上下句对仗工整,增添了诗的韵律感。
- 拟人:赋予自然景物情感,使得景与情相融。
主题思想: 整首诗表现了春天的美丽景色与游子的思乡情感,探讨了人与自然、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,体现了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对离别的忧伤交织的复杂情感。
意象分析:
意象词汇:
- 彩鹢:象征自由与快乐。
- 红旆:象征生机与希望。
- 朱楼:象征繁华与热闹。
- 秋水:象征柔情与思念。
这些意象不仅构成了一幅美丽的春日画面,也蕴含了诗人对生活、爱情的深刻思考。
互动学习:
诗词测试:
-
“彩鹢双飞雪浪翻”中的“彩鹢”指的是: A. 一种鸟
B. 一种花
C. 一种树 -
本诗主要表达了: A. 战争的悲壮
B. 春天的美丽与思乡的情感
C. 自然的威严 -
“阑倚处,玉垂纤”中“玉”用来形容: A. 颜色
B. 物品的质感
C. 人的性格
答案:
- A
- B
- B
诗词比较与延伸:
相关作品推荐:
- 李清照《如梦令》
- 柳永《雨霖铃》
诗词对比: 与李清照的《如梦令》相比,周紫芝的《鹧鸪天》更注重景物的描绘与情感的发掘,而李清照则在情感表达上更为细腻与直接。两者各具风格,却都传达了对离愁的深刻思考。
参考资料:
- 《宋代诗词选》
- 《中国古典诗词赏析》
- 《周紫芝研究》
以上内容为对《鹧鸪天》这首诗的详细分析与解读,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词的魅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