意思解释
原文展示:
桥柱疏疏四寂然,亭前突出八鱼船。
一声磔磔鸣榔起,惊出银刀跃玉泉。
白话文翻译:
桥柱稀疏而静谧,亭子前面停靠着八只渔船。
一声“磔磔”的声响响起,惊动了水中的鱼儿,像银刀一般跃出水面,仿佛要奔向美丽的泉水。
注释:
- 桥柱:指桥的支柱。
- 疏疏:稀疏的样子,形容桥柱的间隔。
- 四寂然:四周安静,静谧的环境。
- 突出:显现,突出的意思。
- 磔磔:形容声响,像是敲打声。
- 鸣榔:这里指的是用榔头敲击的声音。
- 银刀:比喻鱼儿,形容其在水中快速跃起的样子。
- 玉泉:形容水泉清澈美丽。
典故解析:
本诗中没有特别突出的典故,但“银刀跃玉泉”可以理解为对自然美的描绘,象征着生命的活力和清澈的水源。
诗词背景:
作者介绍:
杨万里(1127年-1206年),字廷秀,号诚斋,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和理学家。他的诗以清新自然、意境深远著称,尤其擅长描写自然景物和日常生活。
创作背景:
这首诗写于杨万里晚年,反映了他对自然和生活的深切感悟。正值南宋时期,社会相对安定,诗人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观察和描写周围的生活场景。
诗歌鉴赏:
诗中描绘了一个宁静的渔村场景,桥柱的稀疏和渔船的停靠暗示了生活的安静和自然的和谐。诗人在这里巧妙地融入了动与静的对比,通过“磔磔”的声响打破了这份宁静,唤醒了水中的鱼儿,展现出生命的活力。最后“银刀跃玉泉”的比喻,生动地描绘出鱼儿跃出水面的瞬间,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美的享受。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比喻,展现了自然之美和生命的活力,令人心生向往。
诗词解析:
-
逐句解析:
- “桥柱疏疏四寂然”:描绘了桥柱的稀疏与周围环境的宁静,暗示着一种清幽的氛围。
- “亭前突出八鱼船”:亭子前停靠着八只渔船,具体而生动地描绘了渔村的生活场景。
- “一声磔磔鸣榔起”:通过声响的描写,打破了静谧的环境,传达出一种突如其来的动感。
- “惊出银刀跃玉泉”:形象地表现出鱼儿的跃动,生动且富有诗意。
-
修辞手法:
- 比喻:将鱼儿比作“银刀”,形象生动,增添了诗的美感。
- 拟声:用“磔磔”生动表现声响,增强了诗的表现力。
- 对仗:诗中各句结构对称,增强了诗的韵律感。
-
主题思想: 诗歌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,表现了对生命活力的赞美与对宁静生活的向往,传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感悟。
意象分析:
- 桥柱:象征着人与自然的连接。
- 渔船:代表渔民的生活,体现了人们与水的亲密关系。
- 银刀:象征着生命的活力与灵动。
- 玉泉:象征着清澈与纯净,代表着美好的自然环境。
互动学习:
诗词测试:
-
诗中“磔磔”声响的来源是什么? A. 渔船
B. 桥柱
C. 榔头
D. 鱼跃 -
“银刀”在诗中比喻什么? A. 桥柱
B. 渔船
C. 鱼
D. 水泉 -
诗歌的整体情感基调是什么? A. 忧伤
B. 宁静
C. 激昂
D. 愤怒
答案:
- C. 榔头
- C. 鱼
- B. 宁静
诗词比较与延伸:
相关作品推荐:
- 《江雪》 - 柳宗元:同样描绘了自然景色与渔民生活。
- 《渔歌子》 - 张志和:以渔民生活为主题,描绘了水乡的宁静与美丽。
诗词对比:
- 《滕王阁序》 - 王勃:同样运用丰富的自然意象,但更侧重于抒发个人情感。
- 《静夜思》 - 李白:通过对月夜的描绘,展现了思乡之情,与杨万里的自然描绘形成对比。
参考资料:
- 《宋诗三百首》
- 《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》
- 《杨万里诗文研究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