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新凉五言呈尤延之》
时间: 2025-01-14 14:09:02意思解释
原文展示:
暑极无可增,夏余亦复几。
幽人暍欲腊,日日望秋至。
秋至凉不随,夏去热未已。
一夕睡美余,秋从簟波起。
新凉来何方,洒若清到髓。
夕前轻雨作,雨後微风駃。
凉偶与之偕,未必凉因此。
向来亦风雨,既止暑更倍。
但令暑为凉,老病有生意。
何必问所来,亦莫悲徂岁。
白话文翻译:
夏天已经到了极致,剩下的夏天又能有多少呢?
隐居的人因酷暑而烦闷,日日盼望秋天的到来。
秋天来了,但凉意并没有随之而来,夏天走了,但热气依旧未去。
一夜好眠之后,秋意从竹席的波纹中升起。
这新来的凉意源自何处,仿佛渗透到了骨髓。
傍晚时分细雨开始落下,雨后微风轻轻吹拂。
这偶然的凉意和风雨并无必然关联。
往常也有风雨,雨停后反而更觉得炎热。
只要能够让暑热变为凉意,年老体衰也有了生机。
何必去追问凉意的来源,也无需为岁月的流逝而悲伤。
注释:
- 暍:酷热,炎热。
- 腊:这里指的是腊月,暗示酷热的季节即将结束。
- 簟波:簟子上出现的波纹,指睡眠时的竹席。
- 洒:这里形容清凉的感觉。
- 髓:指骨髓,比喻深层的感受。
- 駃:轻快、急促的样子。
诗词背景:
作者介绍:杨万里(1127年-1206年),字廷秀,号阮郎,南宋著名诗人,江南人。他以山水田园诗闻名,诗风清新自然,富有生活气息。
创作背景:此诗写于夏末秋初之际,正值天气转凉的时节。诗人借助自然的变化,表达对季节轮替的感悟,以及对生活的哲理思考。
诗歌鉴赏:
这首诗以“新凉”为主题,描绘了夏末秋初的自然景象与诗人的内心感受。诗的开头通过对夏天酷热的描绘,表达了对秋天的渴望。诗人通过“幽人”的形象,传达了对安静生活的追求与对酷暑的无奈。接着,诗人观察到秋天的到来并不意味着酷热的消失,反而让人感受到一种无奈的延续。
诗中的意象丰富而细腻,尤其是“一夕睡美余,秋从簟波起”,展现了诗人在静谧的夜晚中对秋天的期待。接下来的“新凉来何方,洒若清到髓”则通过细腻的感官体验,描绘了凉意如清泉般渗透心灵的美好。
诗的后半部分,诗人反思了凉意与风雨的关系,表达了对生活的哲理思考。他认为,生活中的变化如同季节的更迭,虽然有时伴随着烦恼,但只要能把暑热转为凉意,生活就会有新的生机。最后一句“何必问所来,亦莫悲徂岁”则展现了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淡然态度,强调了活在当下的智慧。
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刻的哲理反思,展现了杨万里对自然与人生的独特理解,既有对季节变化的敏感,也有对生活哲理的深刻思考。
诗词解析:
逐句解析:
- 暑极无可增:夏天的酷热已经达到极点,没有什么可以再增加的。
- 夏余亦复几:剩下的夏天又能有多少呢?
- 幽人暍欲腊:隐居的人因酷热而烦闷,渴望秋天的到来。
- 日日望秋至:每天都在期待秋天的降临。
- 秋至凉不随:秋天来了,但凉意并没有随之而来。
- 夏去热未已:夏天走了,热气依旧未去。
- 一夕睡美余:一夜好眠之后。
- 秋从簟波起:秋意从竹席的波纹中升起。
- 新凉来何方:这新来的凉意源自何处?
- 洒若清到髓:仿佛渗透到了骨髓。
- 夕前轻雨作:傍晚时分细雨开始落下。
- 雨後微风駃:雨后微风轻轻吹拂。
- 凉偶与之偕:这偶然的凉意和风雨并无必然关联。
- 向来亦风雨:往常也有风雨。
- 既止暑更倍:雨停后反而更觉得炎热。
- 但令暑为凉:只要能够让暑热变为凉意。
- 老病有生意:年老体衰也有了生机。
- 何必问所来:何必去追问凉意的来源。
- 亦莫悲徂岁:也无需为岁月的流逝而悲伤。
修辞手法:
- 比喻:如“洒若清到髓”,将凉意比喻为清泉,形象而生动。
- 拟人:如“秋从簟波起”,赋予秋天生命。
- 对仗:如“一夕睡美余,秋从簟波起”,展现对称美。
主题思想:整首诗通过对夏末秋初的感受,表达了对季节变化的敏感和对生活哲理的思考。诗人在面对酷热和年岁的流逝时,体现了淡然与从容的生活态度。
意象分析:
意象词汇:
- 暑:象征炎热的夏天,代表着生活中的烦恼。
- 秋:象征希望与新的开始,代表着生活的转机。
- 凉:象征内心的宁静与舒适,代表着心灵的解脱。
- 风雨:象征生活中的变化与挑战,代表着生活的无常。
互动学习:
诗词测试:
-
诗中“幽人”指的是谁?
- A. 诗人自己
- B. 生活在山林中的隐士
- C. 城市中的人
-
诗中提到的“新凉”指的是什么?
- A. 秋天的到来
- B. 夏天的结束
- C. 从自然中感受到的凉意
-
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什么情感?
- A. 对时间流逝的悲伤
- B. 对生活变化的接受
- C. 对未来的迷茫
答案:
- B
- C
- B
诗词比较与延伸:
相关作品推荐:
- 《秋夕》:杜甫
- 《静夜思》:李白
诗词对比:
- 杜甫的《秋夕》同样表现了秋天的意境,但更为忧伤,体现了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思考。
- 李白的《静夜思》则通过月光描绘了思乡之情,情感更加个人化。
参考资料:
- 《宋诗三百首》
- 《中国古典诗词鉴赏》
- 《杨万里诗选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