意思解释
原文展示:
留题小隐山书室
范仲淹
小径小桃深,红光隐翠阴。
是非不到耳,名利本无心。
笋迸饶当户,云归半在林。
何须听丝竹,山水有清音。
白话文翻译:
在小路上,桃花开得深沉,红光隐匿在青翠的阴影中。
纷纷扰扰的事情不曾传入耳中,名利的追逐本就无心。
竹笋在门前生长,云彩的归处半隐在树林中。
何必去听那丝竹的演奏,山水之间自有清音。
注释:
- 小径:狭窄的小路。
- 小桃:指小的桃树,暗示生机与春意。
- 是非:指社会上的纷争和是非。
- 名利:指名声和利益。
- 笋迸:竹笋破土而出。
- 丝竹:指乐器,形容音乐。
- 清音:山水之间自然的声音。
诗词背景:
作者介绍:
范仲淹(989年-1052年),字希文,号岳阳楼,北宋著名政治家、文学家、军事家。他以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的思想著称,强调士人的社会责任感。范仲淹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,常常表达对人生与自然的深刻思考。
创作背景:
《留题小隐山书室》作于范仲淹隐居于小隐山时,反映了他对名利的淡泊和对自然的热爱。在当时政治动荡、名利心重的社会背景下,诗人选择隐居,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。
诗歌鉴赏:
《留题小隐山书室》是一首体现范仲淹淡泊名利、追求宁静生活的诗。诗的开头描绘了隐山中的小路与桃花,生动地展现了自然的美丽,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清新的氛围。诗中“是非不到耳,名利本无心”一句,直接表明了诗人对名利的超脱,表现出一种与世无争的态度。
接下来的“笋迸饶当户,云归半在林”,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,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感悟和对自然的亲近。竹笋的生长和云彩的移动,都是自然界中生生不息的象征,寓意着一种生命的力量和自由的精神。
最后“何须听丝竹,山水有清音”,更是将诗人对音乐的思考提升到一种哲学的高度,认为山水之间的自然声音才是真正的音乐。这种对自然的依恋和对人工事物的拒绝,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修养和人生智慧。
诗词解析:
逐句解析:
- 小径小桃深:小路蜿蜒,桃花生长得很深,暗示着幽静的环境。
- 红光隐翠阴:桃花的红色光辉隐藏在青翠的阴影中,描绘出春天的生机与美丽。
- 是非不到耳:世俗的纷争与是非不再传入耳中,表明诗人对外界的漠视。
- 名利本无心:对名利的追求是多余的,诗人选择内心的宁静。
- 笋迸饶当户:竹笋在门前蓬勃生长,象征着自然的生机。
- 云归半在林:云彩归于树林,描绘了自然景象的和谐之美。
- 何须听丝竹:不需要去听那人造的音乐,强调对自然声音的向往。
- 山水有清音:山水之间有天然的音乐,表达诗人对自然的热爱。
修辞手法:
- 比喻:将自然现象与人情事理相结合,如“山水有清音”。
- 对仗:如“是非不到耳,名利本无心”,形成了整齐的节奏感。
- 拟人:自然景物被赋予人的情感,展现出诗人的情感共鸣。
主题思想:
整首诗以追求内心宁静、超脱名利的态度为主题,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纷繁世事的淡泊,反映出一种高远的精神境界。
意象分析:
- 小径:象征着人生的道路与选择。
- 小桃:代表生命的繁荣与美好。
- 竹笋:象征着顽强的生命力与自然的力量。
- 云:象征着自由与无拘无束的生活态度。
- 丝竹:代表世俗的繁华与喧嚣。
互动学习:
诗词测试:
-
诗中提到的“是非”指的是什么?
- A. 自然现象
- B. 社会纷争
- C. 个人感情
-
“山水有清音”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?
- A. 对音乐的热爱
- B. 对自然的向往
- C. 对名利的追求
-
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?
- A. 追求名利
- B. 超脱尘世,追求宁静
- C. 关注政治
答案:
- B
- B
- B
诗词比较与延伸:
相关作品推荐:
- 《山中杂诗》,王维:同样表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。
- 《静夜思》,李白:表达隐逸生活和对自然的感悟。
诗词对比:
- 《饮酒》(陶渊明):同样描绘了隐居生活的乐趣,强调自然的美好与内心的宁静。
通过对比,可以发现古代诗人们普遍倾向于追求内心的平和与自然的和谐,这在范仲淹的作品中体现得尤为明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