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冬至后三日三首》

时间: 2025-01-06 08:05:58

水国过冬至,风光春已生。

梅如相见喜,雁有欲归声。

老去书全懒,闲中酒愈倾。

穷通付吾道,不复问君平。

意思解释

原文展示:

水国过冬至,风光春已生。梅如相见喜,雁有欲归声。老去书全懒,闲中酒愈倾。穷通付吾道,不复问君平。

白话文翻译:

在江南水乡过了冬至,春天的气息已经悄然萌生。梅花仿佛带着喜悦相见,大雁也发出了即将归去的鸣声。年老之后连书都懒得读了,闲暇时却更加频繁地饮酒。无论命运的穷困还是通达,都交给我的道来决定,不再去询问君平的卜筮。

注释:

  • 水国:指江南水乡。
  • 冬至:二十四节气之一,通常在每年的12月21日或22日。
  • 风光春已生:指春天的气息已经开始显现。
  • 梅如相见喜:梅花开放,如同喜悦的相见。
  • 雁有欲归声:大雁发出鸣叫,似乎在表达归乡的愿望。
  • 老去书全懒:年纪大了,连读书都变得懒散。
  • 闲中酒愈倾:在闲暇时,饮酒的次数和量都增加了。
  • 穷通付吾道:无论是贫穷还是通达,都交给自己的信念和道路来决定。
  • 不复问君平:不再去询问君平的卜筮,君平是汉代著名的卜筮家。

诗词背景:

作者介绍: 张耒(1054-1114),字文潜,号柯山,北宋文学家、政治家。他的诗风清新自然,多写个人情感和生活琐事,反映了宋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和审美趣味。这首诗创作于冬至后,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期待和对生活的淡然态度。

创作背景: 这首诗写于冬至后的第三天,诗人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,同时也在反思自己的生活态度。诗中透露出一种随遇而安、不问世事的心态,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超脱。

诗歌鉴赏:

这首诗以冬至后的自然景象为背景,通过对梅花和大雁的描写,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期待和对归乡的向往。诗中的“梅如相见喜,雁有欲归声”一句,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,赋予了梅花和大雁以人的情感,使得诗句生动而富有情感。后两句“老去书全懒,闲中酒愈倾”则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淡然态度,不再执着于读书和卜筮,而是将一切都交给自己的信念和道路。整首诗语言简练,意境深远,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超脱。

诗词解析:

逐句解析:

  • “水国过冬至,风光春已生”:诗人身处江南水乡,感受到了冬至后春天的气息。
  • “梅如相见喜,雁有欲归声”:梅花开放,如同喜悦的相见;大雁发出鸣叫,似乎在表达归乡的愿望。
  • “老去书全懒,闲中酒愈倾”:年纪大了,连读书都变得懒散;在闲暇时,饮酒的次数和量都增加了。
  • “穷通付吾道,不复问君平”:无论是贫穷还是通达,都交给自己的信念和道路来决定;不再去询问君平的卜筮。

修辞手法:

  • 拟人:“梅如相见喜,雁有欲归声”中的梅花和大雁被赋予了人的情感。
  • 对仗:“老去书全懒,闲中酒愈倾”中的“老去”与“闲中”,“书全懒”与“酒愈倾”形成了对仗。

主题思想: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是表达诗人对生活的淡然态度和对春天的期待。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,展现了自己随遇而安、不问世事的心态,同时也表达了对归乡的向往和对生活的深刻理解。

意象分析:

  • 梅花:象征着春天的到来和喜悦的情感。
  • 大雁:象征着归乡的愿望和季节的变迁。

互动学习: 诗词测试:

  1. 诗中的“梅如相见喜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? A. 比喻 B. 拟人 C. 对仗 答案:B

  2. 诗中的“不复问君平”中的“君平”是指谁? A. 汉代著名诗人 B. 汉代著名卜筮家 C. 汉代著名政治家 答案:B

  3. 诗中的“水国过冬至”指的是什么地方? A. 江南水乡 B. 北方草原 C. 西部高原 答案:A

诗词比较与延伸: 相关作品推荐:

  • 苏轼的《冬至日独游吉祥寺》:同样写冬至,但苏轼的诗更多地表现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生活的热爱。
  • 王安石的《冬至》:王安石的诗更多地表现了对时局的关注和对改革的思考。

诗词对比:

  • 张耒的《冬至后三日三首》与苏轼的《冬至日独游吉祥寺》:两者都写冬至,但张耒的诗更多地表现了对生活的淡然态度,而苏轼的诗则更多地表现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。

参考资料: 推荐书目:

  • 《宋诗选注》:收录了张耒的多首诗作,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风和创作特点。
  • 《宋代文学史》:详细介绍了宋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作家的创作风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