意思解释
原文展示:
胜地开阑若,幽寻信短筇。
僧贫祇施水,客至但闻钟。
讲坐天花满,香台翠霭重。
何当谢尘绂,白社此相从。
白话文翻译:
这是一处胜地,门前开阔如同阑干,幽静的山间小路上我独自走着,手中只拿着短杖。僧人虽贫,但只愿为我提供清水,客人来到这里时,耳边只听到钟声。坐在讲堂上,屋内满是天花,香台上香烟缭绕,翠绿的雾气弥漫着。何时能摆脱尘世的羁绊,与白衣社交的朋友共度此生?
注释:
- 胜地: 指风景优美的地方。
- 阑: 指栏杆,形容环境开阔。
- 筇: 短杖,用于行走的拐杖,这里表示诗人独自寻幽的状态。
- 僧贫: 僧人生活贫苦,强调其简朴。
- 只施水: 只提供水,表明僧人对客人热情的接待。
- 白社: 指白衣人,通常是隐士或志同道合的朋友。
诗词背景:
作者介绍: 李谔,字子恭,唐代诗人,生平事迹不详,但其作品多描绘山水、禅意,风格清新脱俗。
创作背景: 该诗作于李谔游览施水庵时,表达了他对山水胜地的向往和对清淡生活的追求,反映了当时社会对隐士生活的憧憬。
诗歌鉴赏:
《过施水庵》是一首充分体现了李谔个性与情怀的诗作,诗中不仅描绘了施水庵的美丽景色,更透出作者对宁静生活的向往。开头的“胜地开阑若”以美丽的环境引入,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。而“幽寻信短筇”,则表现出他独处时的闲适与自在。诗中“僧贫祇施水”一句,体现出僧人的简朴与宽厚,进一步深化了诗人对这一环境的向往。随着诗意发展,诗人坐在讲堂中,享受着芬芳的香气与满天的天花,整个空间充满了禅意与清幽。最后,诗人渴望摆脱尘世的羁绊,寻求与志同道合者的心灵契合,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的理想生活追求,整体上反映出一种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。
诗词解析:
-
逐句解析:
- 第一联描绘自然景色,引出诗人心境。
- 第二联通过僧人的接待表现出生活的简朴。
- 第三联描绘讲堂内的环境,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。
- 第四联表达出诗人对尘世的厌倦与对理想生活的向往。
-
修辞手法:
- 对仗: “胜地开阑若,幽寻信短筇”,句式整齐,增强了诗的韵律感。
- 意象: “天花”、“香台”形成了清幽的图景,传达出一种诗意的生活状态。
-
主题思想: 该诗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与对尘世烦扰的逃避,展现了其淡泊名利、追求内心平和的生活态度。
意象分析:
- 胜地: 象征美好的自然环境。
- 水: 代表清澈与纯净。
- 钟声: 表达宁静与和谐的氛围。
- 香台: 代表禅意与超脱。
互动学习:
诗词测试:
-
诗中提到的“僧贫”反映了什么样的生活态度? A. 奢华 B. 简朴 C. 富裕
答案: B -
“何当谢尘绂”中,诗人想要表达什么? A. 归隐山林 B. 享受繁华 C. 追求名利
答案: A -
本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? A. 追求名利 B. 向往宁静生活 C. 赞美自然
答案: B
诗词比较与延伸:
相关作品推荐:
- 王维《鹿柴》
- 孟浩然《过故人庄》
诗词对比:
- 王维的《鹿柴》同样展示了山水之美,且有浓厚的隐逸情怀,与李谔的《过施水庵》在主题和风格上有相似之处。王维的诗多了些许的哲理与思考,而李谔则更注重对环境的细腻描绘。
参考资料:
- 《唐诗三百首》
- 《中国古代诗歌研究》
- 《唐代诗人李谔研究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