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清平乐 行前溪四首 其一》
时间: 2025-01-08 23:58:08意思解释
原文展示
隐居石下,如戴三山者。
龙伯来驱惊走马,可笑蜗头主霸。
斯虫亦向吾咍,丈夫何苦来哉。
岂异螟居蚊睫,更誇蚊息如雷。
白话文翻译
隐居在石下,仿佛头顶三座高山。
龙伯来驱赶,惊得我马儿奔跑,可笑的是蜗牛竟然也想称王称霸。
这些小虫也对我喊叫,男人啊,你何必来这里受苦呢?
难道和螟虫住在蚊子睫毛上的生活有什么不同,更夸张的是蚊子发出的声音如雷。
注释
- 隐居:指隐居于山林、田园等地,这里强调一种逃避世俗的生活。
- 龙伯:古代传说中的神灵或神秘人物,象征着权威或力量。
- 蜗头主霸:蜗牛的头部象征着微小,表现出与龙伯的强大形成对比。
- 咍:古同“嗨”,有叫喊的意思。
- 螟:指螟虫,常与蚊子等小虫相提并论,代表微小的生物。
- 蚊睫:指蚊子的触须,形容微小的生物栖息的地方。
- 雷:这里用以夸张蚊子的叫声。
诗词背景
作者介绍:卢青山,当代诗人,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和对生活的独特观察而著称。他的作品常常体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哲思。
创作背景:这首诗创作于诗人在隐居生活中的一段时间,表现了他对世俗生活的思考和对小生物的幽默观察。诗人借助自然景象和小虫子反思人类的处境,表达对生活的无奈与哲理。
诗歌鉴赏
这首诗在形式上采用了古典诗词的风格,语言简洁却意蕴深厚。诗人通过隐居的状态引出对自然和生活的深刻思考,展现了对世俗权力的嘲讽与对生活状态的反思。开篇“隐居石下,如戴三山者”,将隐居与高山相提并论,暗示了隐居生活的艰苦与孤独。接着,诗人以“龙伯来驱”引入对权威的质疑,蜗牛的“主霸”则是对小人物的无奈和幽默的调侃,形成鲜明对比。
整首诗的意象丰富,既有对微小生物的细腻描写,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。诗的最后以“蚊息如雷”结束,极具戏谑意味,反映出诗人对生活嘲讽的态度,以及对生存环境的不屑与无奈。
诗词解析
逐句解析:
- 隐居石下,如戴三山者:映射出隐居的孤独感,三座高山象征着沉重的压力和责任。
- 龙伯来驱惊走马:龙伯代表强权,驱赶的动作让马儿惊慌,暗示了对权力的反抗。
- 可笑蜗头主霸:蜗牛的渺小与霸权的荒谬形成强烈对比,表现出微小生物的无力与可笑。
- 斯虫亦向吾咍:小虫的叫喊让诗人感受到生命的无奈,质疑生活的意义。
- 丈夫何苦来哉:反问句,表达对生活苦难的疑问与无奈。
- 岂异螟居蚊睫:将人类的生存状态与小虫的生活相提并论,显示出生活的卑微。
- 更誇蚊息如雷:将蚊子的叫声与雷声相对比,夸张其微小生物的影响力,表达对现实的不满。
修辞手法:
- 比喻:如“如戴三山者”,比喻隐居生活的沉重感。
- 拟人:将虫子的叫喊赋予人类的情感,增强了诗的表现力。
- 夸张:如“蚊息如雷”,通过夸张手法突出生活的无奈与荒谬。
主题思想:整首诗通过隐居的状态深刻探讨了人类对生活的反思,表达了对权力、生活困境的质疑与无奈,同时也展现出诗人对自然与生命的深刻观察。
意象分析
意象词汇:
- 石下:象征隐居与孤独。
- 三山:象征压力与责任。
- 龙伯:象征权威与力量。
- 蜗牛:象征微小与无奈。
- 蚊子:象征生活中的琐碎与无力。
互动学习
诗词测试:
-
诗中“龙伯”指代什么?
- A. 一种动物
- B. 权威或神秘人物
- C. 一位诗人
- D. 一种植物
- 答案:B
-
诗中提到“蜗头主霸”,这反映了什么?
- A. 小人物的自信
- B. 小人物的无奈与可笑
- C. 大人物的霸权
- D. 自然的力量
- 答案:B
-
诗的最后一句“蚊息如雷”表达了什么情感?
- A. 对生活的赞美
- B. 对生活的无奈与荒谬
- C. 对自然的热爱
- D. 对权力的追求
- 答案:B
诗词比较与延伸
相关作品推荐:
- 陶渊明《归园田居》
- 王维《山居秋暝》
- 李白《独坐敬亭山》
诗词对比:将卢青山的作品与陶渊明的《归园田居》进行对比,前者更侧重于对权力和生活困境的质疑,而后者则更强调自然的宁静与生活的恬淡。两者都体现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,但表现形式和情感基调有所不同。
参考资料
推荐书目:
- 《中国古典诗词鉴赏》
- 《现代诗歌流派与风格》
- 《陶渊明与隐逸文化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