意思解释
原文展示:
野营空戍,榛莽游狐兔。
四外烽烟天欲暮,风雨伏波铜柱。
春来燕子先还,天涯客意阑珊。
只有一身愁梦,却过无数关山。
白话文翻译:
在荒野中扎营,空荡荡的哨所,林间杂草丛生,狐狸和兔子在游荡。
四周的烽烟渐渐消散,天色已近黄昏,风雨交加,波涛涌起,似乎有铜柱在风中屹立。
春天来了,燕子率先归来,游子在天涯漂泊,心情却十分惆怅。
我只有一身的愁苦和梦境,却经历了无数的山川阻隔。
注释:
- 戍:指防守的军营或哨所。
- 榛莽:指长满榛树和杂草的地方,这里形容荒野。
- 烽烟:烽火传递的信息,常用于战争或紧急情况下。
- 阑珊:形容心情低落、无精打采。
- 关山:比喻旅途中的艰难险阻。
典故解析:
“春来燕子先还”中的燕子象征着春天的到来和归属感,而“关山”则常用于表达旅途的艰辛与离别的思乡情。诗中体现了旅人在外的孤独与思念。
诗词背景:
作者介绍:
张伯驹(1899年-1950年),字子平,号仲平,江苏人。著名书法家和诗人,擅长古典诗词,作品常表现出忧国忧民的情怀,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。
创作背景:
本诗写于张伯驹的旅途中,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和在外漂泊的孤独。时代背景是近代中国社会动荡不安,诗人常常感受到身处异乡的无奈与愁苦。
诗歌鉴赏:
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,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愁苦。开篇的“野营空戍,榛莽游狐兔”,描绘了荒凉的环境,给人一种孤立无援的感觉。接着,诗人通过“烽烟”和“风雨”进一步强调了生存的艰难,仿佛在诉说着战乱带来的无情与悲凉。春天的燕子回归,象征着生命的希望,但对于远在天涯的旅人来说,却是更深的思乡之情。最后一句“却过无数关山”,不仅表达了旅途的劳累,更透出一种无奈与惆怅,似乎暗示着无论如何也无法逃避内心的愁苦。整首诗情感深邃,意象丰富,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敏感的内心世界。
诗词解析:
逐句解析:
- “野营空戍”:描绘出一幅荒凉的画面,空荡荡的哨所象征着孤独。
- “榛莽游狐兔”:自然界的生机与人类的孤独形成鲜明对比。
- “四外烽烟天欲暮”:战火与黄昏的结合,暗示着不安与危险。
- “风雨伏波铜柱”:描绘了一种自然的狂暴与坚韧,似乎在呼应诗人的内心。
- “春来燕子先还”:春天的到来,带来生机,也激起了游子的思乡情。
- “天涯客意阑珊”:旅人的心情低落,感受到孤独与无助。
- “只有一身愁梦”:愁苦的梦境,象征着内心的沉重负担。
- “却过无数关山”:表达了旅途的艰辛与心灵的疲惫。
修辞手法:
- 比喻:将“烽烟”与“天欲暮”相结合,营造紧张的气氛。
- 拟人:燕子“先还”赋予生命,显得更为生动。
- 对仗:诗句的对称结构增强了节奏感,提升了艺术效果。
主题思想:
整首诗通过描绘荒凉的环境与内心的愁苦,反映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人生艰辛的感悟。它不仅是对个人经历的表达,也折射出一个时代的孤独与无奈。
意象分析:
- 野营:象征着战争与动荡带来的孤独生活。
- 燕子:象征着春天和归属感。
- 烽烟:代表战争与动乱。
- 关山:象征旅途的艰辛与人生的坎坷。
互动学习:
诗词测试:
-
本诗的作者是谁?
- A. 李白
- B. 张伯驹
- C. 杜甫
- D. 白居易
-
“春来燕子先还”中,燕子象征着什么?
- A. 生命的希望
- B. 战争的结束
- C. 旅行的开始
- D. 乡愁的加深
-
诗中提到的“关山”主要象征什么?
- A. 自然景观
- B. 旅途的艰辛
- C. 诗人的故乡
- D. 人生的美好
答案:
- B
- A
- B
诗词比较与延伸:
相关作品推荐:
- 《静夜思》(李白):描绘思乡情怀。
- 《登高》(杜甫):展现个人的孤独与国事之痛。
诗词对比:
- 《静夜思》中的“床前明月光,疑是地上霜”与《清平乐 贵州道中》的孤独感相似,都是对故乡的深切思念。
- 《登高》的“无边落木萧萧下,不尽长江滚滚来”则展现了历史的厚重感与个人的渺小,二者在情感基调上有共通之处,但侧重点不同。
参考资料:
- 《中国现代诗歌史》
- 《张伯驹诗词选集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