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渔家傲 其六 送吴龙津给舍擢江西少参,陵龙津使朝鲜初回,云彼国有梦予记之以诗者》

时间: 2025-01-14 07:11:15

妙年青琐才名动。

朝阳正尔看鸣凤。

万里亲将龙节捧。

劳传诵。

东夷闻有尚书梦。

奉使归来明主重。

福星又遣临章贡。

楼下紫薇花满洞。

群仙共。

清词一曲遥相送。

意思解释

原文展示:

妙年青琐才名动。朝阳正尔看鸣凤。万里亲将龙节捧。劳传诵。东夷闻有尚书梦。奉使归来明主重。福星又遣临章贡。楼下紫薇花满洞。群仙共。清词一曲遥相送。

白话文翻译:

这位青年的才华与名气让人赞叹,朝阳正好,仿佛在观赏那鸣叫的凤凰。远道而来,亲自捧着龙节,辛劳传颂他的功绩。东夷的人们听闻了他有一个梦,梦想着成为尚书的事情。他奉命归来,明主给予他重视和宠爱。福星又派遣使者送来贡品,楼下的紫薇花开满了整个洞口,群仙齐聚,唱着清雅的曲子,远远地送别他。

注释:

  • 妙年:指年轻而才华出众的人。
  • 龙节:古代帝王的象征,表明所捧之物的尊贵。
  • 东夷:古代对东南方夷族的称呼。
  • 尚书:古代官职,负责政务的高级官员。
  • 福星:象征好运和吉祥的星星。

典故解析:

“龙节”常用于形容皇帝的权威与尊贵,传达出诗人对寄托于吴龙津的期望与祝福。诗中提到的“东夷闻有尚书梦”,体现了吴龙津的才华与远播的名声。

诗词背景:

作者介绍:

夏言(1482年-1548年),字景程,号孤雲,明代著名的政治家与文学家,其诗词风格清新脱俗,常以抒情和写景见长。他在明代朝廷中担任高官,积极参与政治,支持明英宗。

创作背景:

此诗写于吴龙津奉命赴朝鲜之际,表达了对其前程的祝福和期待,反映出当时中朝关系的友好与外交往来的重要性。

诗歌鉴赏:

《渔家傲 其六》是一首寄托了对友人祝福的诗作。诗中通过描绘吴龙津的才华与名声,表现出对其未来前途的美好期许。开头的“妙年青琐才名动”便揭示了吴龙津的年轻与才华,并将其与朝阳、鸣凤相提并论,展现出一种光辉的形象。

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象和人文情怀相结合,使得整首诗充满了生机。在表达对吴龙津的祝福之余,也流露出诗人对国家前途的思考与关心。“福星又遣临章贡”一句,不仅是对吴龙津前途的祝愿,也暗示了国家对其重用的期望,体现了国家与个人的密切联系。

最后,群仙共唱的意象,为整首诗增添了一份神秘与浪漫的色彩,诗人在送别时的情感尤为动人。这首诗以清新的语言、流畅的节奏,使读者感受到一种美好的祝愿与期盼,展示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。

诗词解析:

逐句解析:

  • 妙年青琐才名动:称赞吴龙津年轻有为,才华横溢,名声显赫。
  • 朝阳正尔看鸣凤:比喻吴龙津如同朝阳升起的凤凰,充满光辉。
  • 万里亲将龙节捧:形象地描绘了他不远万里,捧着象征权威的龙节,寄托着重托。
  • 劳传诵:表达他辛勤努力,名声远播。
  • 东夷闻有尚书梦:传达出他在东夷地区的名声,甚至有人梦想成为尚书。
  • 奉使归来明主重:说明他被明主重用,回国后备受重视。
  • 福星又遣临章贡:象征着好运与福气,还带来了贡品。
  • 楼下紫薇花满洞:生动描绘自然景色,宛如繁花似锦。
  • 群仙共:象征着美好的祝福,群仙同聚送别。
  • 清词一曲遥相送:最后以优美的歌声送别,传达着依依惜别之情。

修辞手法:

  • 比喻:将吴龙津比作凤凰,强调其才华和前途。
  • 对仗:诗句结构工整,增强了诗的韵律感。
  • 象征:龙节、福星等象征着权威和好运,丰富了诗的内涵。

主题思想:

整首诗表面是对吴龙津的送别,实则蕴含了对友人的祝福与对未来的美好期待,反映了诗人对国家、友人的关心与希望。

意象分析:

  • 凤凰:象征着美好与希望,代表着吴龙津的前途。
  • 龙节:代表权威与荣耀,象征吴龙津的重要地位。
  • 紫薇花:象征着美好与吉祥,营造出良好的送别氛围。
  • 群仙:象征着祝福与美好,营造出诗中神秘的氛围。

互动学习:

诗词测试:

  1. 诗中提到的“龙节”象征着什么?

    • A. 权威与尊贵
    • B. 财富与荣华
    • C. 自由与梦想
  2. “东夷闻有尚书梦”中的“尚书”指的是什么?

    • A. 一种花
    • B. 古代官职
    • C. 一种乐器
  3. 诗的主要情感基调是什么?

    • A. 忧伤
    • B. 祝福与期待
    • C. 愤怒

答案:

  1. A
  2. B
  3. B

诗词比较与延伸:

相关作品推荐:

  • 《送杜少府之任蜀州》 - 王勃
  • 《早发白帝城》 - 李白
  • 《春望》 - 杜甫

诗词对比:

  • 《送杜少府之任蜀州》:同样是送别友人,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祝福与情感。
  • 《早发白帝城》:抒发了对未来的憧憬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,情感基调上有相似之处。

参考资料:

  • 《明代诗词选》
  • 《古诗词鉴赏辞典》
  • 《中国古代文学史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