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渔家傲》

时间: 2025-01-14 12:25:22

束发曾闻龙藏寺,泥洹妙义离文字。

历劫池灰应不异。

熙攘地,明朝重复今朝事。

对影高歌图一醉,百年头白真容易。

剩粉残编多少泪。

无限意,新词半阕何人会。

意思解释

原文展示:

渔家傲
张中行 〔近代〕

束发曾闻龙藏寺,泥洹妙义离文字。
历劫池灰应不异。熙攘地,明朝重复今朝事。
对影高歌图一醉,百年头白真容易。
剩粉残编多少泪。无限意,新词半阕何人会。


白话文翻译:

我年轻时曾听说过龙藏寺,泥洹的妙义超脱了文字的束缚。
经历了无数劫难,心中所想的也应该没有多大变化。在这热闹的世间,明天又将重复今天的事情。
对着自己的影子高歌一曲,想要醉得痛快,百年白头真的太轻易了。
剩下的那些泪水和残存的情感,究竟有多少呢?无限的情思,新写的词句又有谁能理解呢?


注释:

  • 束发:指年轻时束起头发,古代少年常以此为标志。
  • 龙藏寺:佛教寺庙,象征着修行和智慧。
  • 泥洹:指涅槃,意味着超脱生死的境界。
  • 历劫池灰:经历过许多磨难后仍然存在的心情。
  • 熙攘地:人多热闹的地方。
  • 对影高歌:面对自己的影子唱歌,象征孤独的自我对话。
  • 新词半阕:新创作的词句的一部分。

典故解析:

  • 龙藏寺:在中国文学中,寺庙常常是修行者寻求真理的地方,寓意深厚。
  • 泥洹:源于佛教,象征着超越生死的境界,是一种理想的精神状态。

诗词背景:

作者介绍:

张中行,近现代著名诗人,擅长古典文学,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著称。他的作品常常反映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时事的敏锐观察。张中行的诗歌风格融合了传统与现代,具有较强的个性化特色。

创作背景:

这首《渔家傲》是在张中行对人生经历和社会变迁的思考中创作的,反映了他对人生短暂与无常的感慨,以及对美好情感的追念。


诗歌鉴赏:

《渔家傲》以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哲理的思索为主线,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和时间流逝的深刻感悟。开头提到的“束发曾闻龙藏寺”,不仅是一种怀旧的情绪,也暗示了对智慧的渴求与追寻。泥洹的“妙义”则进一步引导我们思考生命的意义,强调了超越文字的深层理解。

“历劫池灰应不异”,诗人将个人的经历与普遍的人生感受相结合,揭示出即便经历了许多磨难,内心的追求和理想依然不变。熙熙攘攘的人群和明天又将重复的日子,表现了现代生活的单调与无奈。

“对影高歌图一醉”,则是诗人对人生短暂的无奈感叹,面对自己的影子,独自高歌,既是一种自我解嘲,也是一种对美好瞬间的渴望。最后,诗人提到“剩粉残编多少泪”,不禁让人思考,曾经的美好如今已成追忆,内心的情感又有多少人能够理解?

整首诗在情感上呈现出一种复杂的融合,既有对过去的怀念,又有对现实的无奈,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未来的思考,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。


诗词解析:

逐句解析:

  1. 束发曾闻龙藏寺:回忆年轻时听闻龙藏寺的故事,暗示对过去岁月的怀念。
  2. 泥洹妙义离文字:强调智慧的超越,提示我们要追求更深的理解。
  3. 历劫池灰应不异:经历磨难后,内心的追求没有改变。
  4. 熙攘地,明朝重复今朝事:描绘现代生活的繁忙和单调。
  5. 对影高歌图一醉:面对影子高歌,表达孤独与渴望。
  6. 百年头白真容易:感叹人生短暂,白头苍苍来得太容易。
  7. 剩粉残编多少泪:对过去情感的追忆,唤起内心的伤感。
  8. 无限意,新词半阕何人会:表达对新创作的孤独感,感慨无人理解。

修辞手法:

  • 比喻:通过“对影高歌”比喻内心的孤独。
  • 对仗:整首诗的对仗工整,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。
  • 排比:反复出现的结构,使情感更为浓厚。

主题思想:

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人生的思考,表达了对过去的怀念、对现实的无奈以及对未来的迷惘。通过对时间流逝的感慨,诗人传达出一种哲学思考,提醒我们珍惜当下。


意象分析:

意象词汇:

  • 龙藏寺:象征智慧与修行的地方。
  • 泥洹:象征超越生死的理想境界。
  • 影子:象征自我,表达孤独的内心世界。

互动学习:

诗词测试:

  1. “束发曾闻龙藏寺”中的“束发”指什么? A. 年轻时的状态
    B. 一种发型
    C. 一种修行方式
    答案:A

  2. 诗中提到的“泥洹”是指:
    A. 一种饮品
    B. 超脱生死的境界
    C. 一种地名
    答案:B

  3. 诗人对影高歌的表现,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?
    A. 快乐
    B. 孤独与渴望
    C. 愤怒
    答案:B


诗词比较与延伸:

相关作品推荐:

  • 李白《将进酒》:表达对生活的热情与短暂的感慨。
  • 苏轼《水调歌头》:对人生的哲理思考与情感表达。

诗词对比:

  • 张中行《渔家傲》 vs 李白《将进酒》:两者均关注人生的短暂与珍贵,张中行更显沉思,李白则表现出豪放的情感。

参考资料:

  • 《唐诗三百首》
  • 《中国现代诗歌史》
  • 《张中行诗词选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