意思解释
原文展示:
重叠稽亭路,山僧归独行。
远峰斜日影,本寺旧钟声。
徒侣问新事,烟云怆别情。
应誇乞食处,踏遍凤凰城。
白话文翻译:
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山中僧人独自归来的情景。在重叠的稽亭小路上,他走着,远处的山峰在夕阳的映照下显得格外美丽,寺院中的钟声依然回荡。路上,同行的朋友询问他最近的事情,他却因离别而感到惆怅。最后,他自豪地说,自己曾经在凤凰城中四处游历和乞食。
注释:
- 重叠:形容道路的弯曲和重叠,表示路途幽静。
- 稽亭:古代的亭子名,常用于休息和观景。
- 山僧:指隐居于山中的僧人。
- 归独行:独自返回,强调孤独的情感。
- 斜日影:夕阳的余晖投射在远山上,形成美丽的影子。
- 本寺:指自己常住的寺庙。
- 旧钟声:过去在寺中常听到的钟声,勾起回忆。
- 徒侣:同行的朋友。
- 新事:最近发生的事情。
- 烟云怆别情:烟雾和云彩中带有离别的惆怅情感。
- 乞食处:乞讨的地方,反映出生活的艰辛。
- 凤凰城:地名,可能指代某个文化繁荣的城市。
诗词背景:
作者介绍:
刘禹锡(772年-842年),字梦得,唐代著名诗人,文学家。生于唐朝中期,早年曾任多地官职,但因政治原因多次遭贬。刘禹锡的诗风清新,常以哲理和人生思考为主题,具有强烈的个性和独立精神。
创作背景:
这首《送元》创作于他与友人分别之际,表达了对朋友的依依不舍和对自己生活的思考。诗中反映了诗人对山林隐居生活的向往,以及对世事变迁的感慨。
诗歌鉴赏:
《送元》是一首充满情感的送别诗,通过对自然景色和僧人生活的描绘,展现了诗人对孤独与友谊的深刻思考。开头两句“重叠稽亭路,山僧归独行”描绘了幽静的山路和孤独的身影,瞬间将读者带入一种宁静又带些惆怅的氛围。接着“远峰斜日影,本寺旧钟声”更是营造了一种自然与人文交融的意境,夕阳下的远山与寺中的钟声相得益彰,勾起对往昔的怀念。
第三联“徒侣问新事,烟云怆别情”,通过朋友的询问,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关心与情感交融,但“烟云”又隐含着离别的愁绪,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。最后一句则是诗人的自我解嘲,虽经历乞讨生活,却也踏遍了美丽的凤凰城,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豁达与洒脱。
整首诗将自然景色、人生感受与友谊的离别交织在一起,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哲学思考与独特的艺术风格,给人以深刻的启示。
诗词解析:
逐句解析:
- 重叠稽亭路:描绘山路的曲折与幽静,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。
- 山僧归独行:强调僧人的孤独与内心的宁静。
- 远峰斜日影:夕阳映照下的远山,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美好。
- 本寺旧钟声:钟声勾起往昔的回忆,带有浓厚的人文气息。
- 徒侣问新事:朋友的关心展现了友情的温暖。
- 烟云怆别情:离别的愁绪在烟云中飘散,增添了诗的情感深度。
- 应誇乞食处:自豪地谈论过去的经历,反映了诗人的豁达。
- 踏遍凤凰城:经历丰富,象征着追求与探索的精神。
修辞手法:
- 比喻:如“烟云怆别情”,将离别的情感比作烟云,虚幻而又真实。
- 拟人:钟声带有情感,仿佛在诉说过往。
- 对仗:如“远峰斜日影,本寺旧钟声”,句式工整,增强了诗的韵律。
主题思想:
整首诗表达了对友谊的珍视与对生活的哲学思考,展现了在孤独中对自然的感悟与对过去的怀念。诗人在享受独处的宁静中,反思人生的意义,体现出一种淡然与从容。
意象分析:
意象词汇:
- 稽亭:象征静谧与思考的场所,传达出隐士生活的理想。
- 远峰:代表人生的目标与追求,远方的美好与希望。
- 钟声:象征时间的流逝与历史的积淀,带有怀旧的情感。
- 烟云:隐喻离别的愁绪与人生的无常。
- 凤凰城:象征繁华与理想,代表生活的多样性与丰富性。
互动学习:
诗词测试:
-
诗中提到的“山僧”指的是谁? A. 一个隐士
B. 一位旅行者
C. 一位商人
D. 一位诗人 -
“烟云怆别情”中的“烟云”代表什么? A. 幸福
B. 离别的愁绪
C. 旅行的景色
D. 友谊的温暖 -
“踏遍凤凰城”中,诗人表达了什么情感? A. 自豪与成就
B. 失落与遗憾
C. 迷惘与无助
D. 恐惧与孤独
答案:
- A
- B
- A
诗词比较与延伸:
相关作品推荐:
- 王维的《送元二使安西》
- 李白的《夜泊牛渚怀古》
- 杜甫的《月夜忆舍弟》
诗词对比:
- 王维《送元二使安西》:同样是送别诗,描绘了友人启程的情景,但更侧重于对国家的忧虑与对友人的祝福。
- 李白《夜泊牛渚怀古》:通过夜晚的景色,抒发对历史的感慨与个人的理想,情感更为激昂。
参考资料:
- 《唐诗三百首》
- 《中国古代诗词鉴赏》
- 《刘禹锡传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