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再经故元九相公宅池上作》

时间: 2025-01-01 15:54:26

故池春又至,一到一伤情。

雁鹜群犹下,蛙螟衣已生。

竹丛身后长,台势雨来倾。

六尺孤安在,人间未有名。

意思解释

原文展示:

再经故元九相公宅池上作
作者: 刘禹锡 〔唐代〕

故池春又至,一到一伤情。
雁鹜群犹下,蛙螟衣已生。
竹丛身后长,台势雨来倾。
六尺孤安在,人间未有名。


白话文翻译:

故池的春天又到了,每当我来到这里,总是感到一阵伤感。
大雁和野鸭仍然在这片水域飞翔,青蛙和虫子已经开始活跃。
竹子在后面长得茂盛,池台的形势在雨中显得倾斜。
六尺的孤独之身仍然存在于此,然而在世间却没有人知道它的名字。


注释:

  • 故池:指的是以前的池塘,表达对往日景象的怀念。
  • 雁鹜:雁和野鸭,指代水鸟。
  • 蛙螟:指青蛙和虫子,象征春天的生机。
  • 竹丛:竹子丛生的地方,这里描绘自然环境。
  • 台势:池塘的形势和轮廓。
  • 六尺孤:指诗人自己,孤独的状态。

典故解析:

此诗没有直接引用历史典故,但透过“故池”的描写,可以引申出对往昔岁月的怀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。古代文人常常通过自然景象抒发个人情感,这在唐诗中屡见不鲜。


诗词背景:

作者介绍:

刘禹锡(772年-842年),字梦符,号晦庵,唐代著名诗人、散文家。其诗风清新俊逸,擅长写景抒情,常常融入个人的经历和情感。

创作背景:

此诗作于刘禹锡晚年时期,或许是在某个春天时,他重游故地,感受到时光流逝带来的变化与伤感。正因如此,诗中流露出对故人、故地的深切怀念和孤独感。


诗歌鉴赏:

《再经故元九相公宅池上作》是一首充满怀旧情绪的诗。刘禹锡通过对故地的描绘,表现了时间的流逝和对往日美好时光的追忆。首句“故池春又至”便是引入了春天的意象,春天象征着生机与希望,而在诗人眼中,这样的春天却伴随着伤感。诗中提到的“雁鹜”和“蛙螟”不仅再现了自然生机,也象征着岁月的无情流逝。

在意象的构建上,诗人巧妙地利用自然景物来表达内心的孤独与无奈。竹丛的茂盛与池台的倾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,似乎在暗示着诗人心中那份被遗忘的孤独与无名。最后一句“人间未有名”更是在强调个人的孤独与世俗的冷漠,令人深思。

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象与个人情感的交织,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绪,既有对春天的喜悦,也有对逝去时光的无奈和对人生的思考,展现了唐诗特有的意韵与深度。


诗词解析:

逐句解析:

  1. 故池春又至:故池的春天又来了,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和对旧日的怀念。
  2. 一到一伤情:每次来到这里,心中总会涌起伤感。
  3. 雁鹜群犹下:水鸟依旧在飞翔,表现出自然的常态。
  4. 蛙螟衣已生:春天的生机已显现,青蛙和虫子开始活跃。
  5. 竹丛身后长:竹子在后面茂盛生长,象征着生机与繁荣。
  6. 台势雨来倾:池台在雨中显得倾斜,暗示着环境的变化。
  7. 六尺孤安在:六尺的孤独之身仍然在这里,意指诗人的孤独感。
  8. 人间未有名:在世间却没有人知道这份孤独与存在。

修辞手法:

  • 比喻:将自然景物与个人情感相结合,传达深层次的情感。
  • 拟人:通过描写自然中的生物,赋予它们情感,反映诗人的心境。
  • 对仗:使用对称句式,增强诗歌的韵律感。

主题思想:

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表达一种对往昔的怀念与对孤独的感悟。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,反映出自己内心的孤独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,展现了人生的无常与对生命的深刻思考。


意象分析:

意象词汇:

  • :象征生机与希望,代表新生。
  • 故池:怀旧与记忆的象征,连接过去与现在。
  • 雁鹜:自然的生灵,象征自由与无忧。
  • 蛙螟:春天的象征,代表生机与活力。
  • 竹丛:自然的繁茂,象征生命的旺盛。
  • 六尺孤:诗人的孤独,象征个体的存在与内心的无名。

互动学习:

诗词测试:

  1. 诗中提到的“雁鹜”指的是哪些动物? A. 兔子 B. 水鸟 C. 猫 D. 狗

  2. “故池春又至”中的“故池”指的是什么? A. 新池 B. 以前的池塘 C. 幼儿池 D. 池塘新建

  3. 诗人通过哪些自然景象来表达内心孤独? A. 雪花 B. 竹丛和蛙螟 C. 大海 D. 高山

答案: 1. B 2. B 3. B


诗词比较与延伸:

相关作品推荐:

  • 《静夜思》 - 李白
  • 《春望》 - 杜甫
  • 《月夜忆舍弟》 -杜甫

诗词对比:

  • 《静夜思》《再经故元九相公宅池上作》均通过自然景象表达对故人的思念,但前者更侧重于夜晚的静谧与思乡之情,后者则通过春天的生机与个人孤独感形成对比。

参考资料:

  • 《唐诗三百首》
  • 《中国古代诗词鉴赏》
  • 《刘禹锡诗词研究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