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始至云安寄兵部韩侍郎中书白舍人二公近曾远守故有属焉》
时间: 2025-01-14 05:25:10意思解释
原文展示:
天外巴子国,山头白帝城。
波清蜀栜尽,云散楚台倾。
迅濑下哮吼,两岸势争衡。
阴风鬼神过,暴雨蛟龙生。
硖断见孤邑,江流照飞甍。
蛮军击严鼓,笮马引双旌。
望阙遥拜舞,分庭备将迎。
铜符一以合,文墨纷来萦。
暮色四山起,愁猿数处声。
重关群吏散,静室寒灯明。
故人青霞意,飞舞集蓬瀛。
昔曾在池籞,应知鱼鸟情。
白话文翻译:
在遥远的巴子国,山顶上矗立着白帝城。
波浪清澈,蜀地的栽培已尽,云雾散去,楚台的影子倾斜。
迅猛的河水在下面怒吼,两岸的势力相争不休。
阴风带着鬼神经过,暴雨中蛟龙出现。
从硖口可以看到孤独的村落,江水照耀着高飞的楼阁。
蛮军敲击着严厉的鼓声,马队引着双旗前进。
远望阙门,遥拜翩翩起舞,为迎接将领做好准备。
铜符的合奏,文墨的纷纷而至。
黄昏的色彩在四周升起,愁苦的猿鸣在各处响起。
重关的众官散去,静室中寒灯明亮。
故人的青霞意象,飞舞聚集在蓬莱。
曾经在池塘边,想必知道鱼和鸟的情感。
注释:
- 巴子国:古代部落或国家名,指今四川地区。
- 白帝城:位于今重庆市,历史悠久,是著名的风景名胜。
- 蜀栜:蜀地的栽培,指植物生长已尽。
- 迅濑:迅速的水流。
- 阴风鬼神:象征着不安和恐怖的气氛。
- 蛮军:指外族的军队,常带有贬义。
- 铜符:古代用于传递命令或信号的符节。
- 青霞:美好的意象,常用以代表友好的情感。
诗词背景:
作者介绍:
刘禹锡(772年-842年),唐代著名诗人,字梦得,号雪堂,晚号晦庵,洛阳人。以诗、文、词闻名。其诗风清新自然,擅长写景抒情,关注民生,反映社会现实。
创作背景:
此诗作于刘禹锡贬谪期间,表达了他对友人的思念和对故土的眷恋,情感深沉,画面生动,展现出他作为诗人的敏感和深邃的情感。
诗歌鉴赏:
《始至云安寄兵部韩侍郎中书白舍人二公近曾远守故有属焉》是一首充满历史与自然意象的诗。全诗以白帝城为起点,展开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。前四句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观,巴子国和白帝城相映成趣,波清云散,展示了蜀地的秀丽和广阔。接下来的句子则转向人间的喧嚣与冲突,蛮军的鼓声和阴风的鬼神交织出一种紧张与不安的氛围。诗人通过自然的变化与人事的纷扰形成鲜明对比,表达了对时局的深刻思考。
此诗不仅描绘了外部的美景与动荡,更深层次地流露出诗人的孤独与对友人的思念。最后几句中,诗人通过“故人青霞意”的意象,体现了对友谊的珍视和对过往美好的怀念。整首诗语言简练而意象丰富,展示了刘禹锡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情感积淀。
诗词解析:
逐句解析:
- 天外巴子国,山头白帝城。:描绘远方的国度与山上的城池,营造出一种遥远与神秘的氛围。
- 波清蜀栜尽,云散楚台倾。:表现出自然景色的宁静与蜀地的丰饶。
- 迅濑下哮吼,两岸势争衡。:水流急促,象征着两岸之间的对立与冲突。
- 阴风鬼神过,暴雨蛟龙生。:暗示了不安的气氛,象征着社会动荡。
- 硖断见孤邑,江流照飞甍。:通过孤独的村落与奔流的江水,突显出人间的孤寂。
- 蛮军击严鼓,笮马引双旌。:描述了外族的军队,显示出战斗的紧张。
- 望阙遥拜舞,分庭备将迎。:隐喻对未来的期盼与对友人的欢迎。
- 铜符一以合,文墨纷来萦。:表达了对文人交往的重视与期待。
- 暮色四山起,愁猿数处声。:描绘黄昏带来的愁绪,突显孤独感。
- 重关群吏散,静室寒灯明。:表现出官场的散乱与内心的宁静。
- 故人青霞意,飞舞集蓬瀛。:最终回归到对故人的思念,展现深情。
- 昔曾在池籞,应知鱼鸟情。:以池塘的意象,表达对友谊的理解与共鸣。
修辞手法:
- 比喻:如“阴风鬼神过”,暗示不安。
- 拟人:如“暮色四山起”,赋予自然以情感。
- 对仗:如“波清蜀栜尽,云散楚台倾”,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。
主题思想:
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与人事纷争的描绘,反映出诗人对故乡的思念、对友人的关心以及对社会动荡的深思。作品情感深邃,意象丰富,展现了刘禹锡作为诗人的深厚文化底蕴与独特视角。
意象分析:
意象词汇:
- 白帝城:象征历史与文化的厚重。
- 江流:代表生命的流动与时间的无情。
- 蛮军:暗示外族的侵扰与动荡。
- 青霞:象征友谊与美好的情感。
互动学习:
诗词测试:
-
白帝城位于哪个地区?
- A. 四川
- B. 河南
- C. 江苏
- D. 湖南
-
诗中提到的“蛮军”指的是?
- A. 内部军队
- B. 外族军队
- C. 友军
- D. 商队
-
诗人通过哪些意象表达对友人的思念?
- A. 波浪
- B. 青霞
- C. 暴雨
- D. 鬼神
答案:
- A
- B
- B
诗词比较与延伸:
相关作品推荐:
- 《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》——韩愈
- 《夜泊牛渚怀古》——李白
诗词对比:
与李白的《夜泊牛渚怀古》相比,刘禹锡的作品更多地关注于现实的社会动荡与个人情感,而李白则倾向于体现壮丽的自然景观与历史的沉思。两者在主题和风格上各有千秋,展示了唐诗的多样性和深度。
参考资料:
- 《唐诗三百首》
- 《刘禹锡诗文集》
- 《唐代文学概论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