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隔浦莲近/隔浦莲近拍》

时间: 2025-01-01 11:57:46

榴花依旧照眼。

愁褪红丝腕。

梦绕烟江路,汀菰绿薰风晚。

年少惊送远。

吴蚕老、恨绪萦抽茧。

旅情懒。

扁舟系处,青帘浊酒须换。

一番重午,旋买香蒲浮盏。

新月湖光荡素练。

人散。

红衣香在南岸。

意思解释

隔浦莲近 / 隔浦莲近拍

作者: 吴文英 〔宋代〕
类型: 古诗词


原文展示:

榴花依旧照眼。愁褪红丝腕。梦绕烟江路,汀菰绿薰风晚。年少惊送远。吴蚕老恨绪萦抽茧。旅情懒。扁舟系处,青帘浊酒须换。一番重午,旋买香蒲浮盏。新月湖光荡素练。人散。红衣香在南岸。


白话文翻译:

榴花依然照眼,愁绪如红丝腕般淡去。梦中总是缠绕着那条烟雾弥漫的江路,岸边的菰草在晚风中轻轻摇曳。年少时对远行的惊慌,现在已变得懒散。在吴地的蚕茧老了,恨意在心中萦绕。旅途的情怀也显得懒惰。扁舟停在那儿,青色的帘子遮住了浊酒,得换一壶。又到重午节,准备买香蒲来漂浮在酒盏上。新月的湖光荡漾如素练,游人散去,南岸的红衣香依旧芬芳。


注释:

  • 榴花: 指石榴花,常用作美好、艳丽的象征。
  • 愁褪: 愁苦渐渐消退。
  • 梦绕: 梦境中不断回旋的意象。
  • 汀菰: 汀,指水边的沙洲;菰,水生植物,意指水边的风景。
  • 吴蚕: 吴地的蚕,象征着乡愁。
  • 重午: 指端午节。
  • 香蒲: 一种水生植物,常与清香相关。

典故解析:

  • 吴蚕: 吴地以养蚕著称,此处用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。
  • 重午: 端午节的传统习俗,表现出节日的氛围和期盼。

诗词背景:

作者介绍: 吴文英,字文英,号梅溪,宋代词人,擅长写词,风格细腻、情感丰富,常融入个人生活体验。

创作背景: 此诗写于吴文英在旅途中,表达对故乡的思念、对时光流逝的感慨,以及对人生境遇的反思。


诗歌鉴赏:

《隔浦莲近》是一首充满情感与意象的词作,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与对人生的感慨。开篇的“榴花依旧照眼”,不仅勾勒出美丽的景色,更蕴含着对往日时光的怀念。随着词句的深入,愁绪逐渐浮现,表现出一种心境上的变化,从最初的美丽景象到愁苦的情怀,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。

词中多次提到江水、菰草、扁舟等意象,共同构成了一个充满烟雨朦胧之感的水乡画卷。这些意象不仅美化了诗的意境,也强化了对故乡的依恋。“旅情懒”一语,透露出诗人在外旅途中的疲惫与无奈,仿佛想要逃避现实的纷扰,回归宁静的故乡。

最终,诗人在重午节的场景下,重新审视自我与生活,感受到时间的流逝与人事的变迁,而那南岸的“红衣香”则是对美好事物的留恋与珍惜,给全篇带来了一丝温暖与希望。


诗词解析:

  • 逐句解析:

    • “榴花依旧照眼”:描写了春天的美丽,象征着青春的活力。
    • “愁褪红丝腕”:愁苦减轻,似乎在暗示对往事的释怀。
    • “梦绕烟江路”:梦境中的江水之路,体现了对故乡的思念。
    • “汀菰绿薰风晚”:描绘了宁静的晚景,展现出自然之美。
    • “年少惊送远”:年少时对离别的恐惧,反映了成长的烦恼。
    • “吴蚕老恨绪萦抽茧”:乡愁的情绪难以摆脱,表现了对故乡的深情。
    • “旅情懒”:旅途的疲惫与无奈,流露出对生活的感叹。
  • 修辞手法:

    • 比喻: “新月湖光荡素练”,将湖水比作素练,形象生动。
    • 拟人: “愁褪红丝腕”,将愁苦赋予了人的特征。
    • 对仗: “扁舟系处,青帘浊酒须换”,对仗工整,增强了韵律感。
  • 主题思想: 这首词通过描绘自然景色与个人情感的交融,展现了对故乡的思念、对过往时光的怀念,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,情感基调既有忧伤又蕴含希望。


意象分析:

  • 榴花: 象征青春与美丽。
  • 烟江: 代表梦境与思念的地方。
  • 汀菰: 自然与环境的象征,表达宁静之美。
  • 重午: 节日的象征,带有文化内涵。

互动学习:

诗词测试:

  1. 诗中提到的“吴蚕”代表什么?
    A. 乡愁
    B. 财富
    C. 朋友

  2. “新月湖光荡素练”中的“素练”比喻什么?
    A. 湖水的清澈
    B. 生活的艰难
    C. 梦境的美好

  3. 诗中表达的主要情感是:
    A. 快乐
    B. 忧伤与思念
    C. 愤怒

答案: 1.A, 2.A, 3.B


诗词比较与延伸:

相关作品推荐:

  • 李清照的《如梦令》
  • 温庭筠的《更漏子》

诗词对比:

  • 吴文英的《隔浦莲近》与李清照的《如梦令》均表现出对故乡的思念,但吴文英更注重自然意象的描绘,而李清照则强调个人情感的细腻与直接。两者在风格上各具特色。

参考资料:

  • 《宋词鉴赏辞典》
  • 《古代诗词选读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