意思解释
原文展示:
解印归田里,贤哉此丈夫。
少年曾任侠,晚节更为儒。
遁迹东山下,因家沧海隅。
已闻能狎鸟,余欲共乘桴。
白话文翻译:
将印章解去,回到田园生活,
这个男子真是贤良啊。
年轻时曾经交游侠义,
到老却更加崇尚儒家风范。
隐居在东山脚下,
因家住在海边的角落。
我已听说他能亲近鸟儿,
我也想和他一起乘木筏。
注释:
- 解印:解除官印,指返回田园。
- 贤哉:指这个人贤良,感叹之词。
- 侠:指侠义之士,强调年轻时的豪情。
- 晚节:晚年的品德和风范,强调老年人应有的品德。
- 遁迹:隐居,躲避世俗纷争。
- 桴:木筏,用于水上漂流。
诗词背景:
作者介绍:王维(701-761年),唐代著名诗人、画家,世称“诗中有画,画中有诗”。他的诗歌风格以自然、恬淡著称,常常反映出人生哲理与自然的和谐。
创作背景:此诗创作于王维隐居之后,反映了他对理想生活的追求,旨在表达对贤者的崇敬和向往。
诗歌鉴赏:
《济上四贤咏》是一首颂扬贤良之士的古诗,诗中通过对一位男子的描绘,展现了他年轻时的侠义与晚年的儒雅。诗人以“解印归田里”开篇,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解放,浑然天成的乡村气息扑面而来。接着,王维以“少年曾任侠”来回忆这位男子的青春岁月,侠义精神让人钦佩;而“晚节更为儒”则表明他在晚年追求道德修养,展现出一种成熟的智慧与恬淡的心态。
“遁迹东山下”强调了隐居生活的宁静与自得,而“因家沧海隅”则描绘了他居住环境的宁静与优雅,给人一种心灵归属的感觉。最后两句“已闻能狎鸟,余欲共乘桴”则传递出一种渴望与向往,想与这位贤者共同享受自然的乐趣,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美好。整首诗情景交融,意境深远,体现了王维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,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。
诗词解析:
逐句解析:
- 解印归田里:解去官职印章,回归田园生活,表明对世俗生活的厌倦。
- 贤哉此丈夫:赞美这位男子的品德,肯定他的选择。
- 少年曾任侠:回忆他年轻时的豪情,曾经是一位侠士。
- 晚节更为儒:晚年更加崇尚儒家,体现人生态度的转变。
- 遁迹东山下:隐于东山,选择远离尘世的生活。
- 因家沧海隅:居住在海角,描绘环境的宁静。
- 已闻能狎鸟:听说他能亲近鸟类,体现和谐的自然关系。
- 余欲共乘桴:表达与贤者共同漂流的愿望,象征自由与淡泊。
修辞手法:
- 对仗:如“少年曾任侠,晚节更为儒”,形成鲜明的对比。
- 比喻:将隐居生活比喻为与自然亲密接触,展现出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。
主题思想:整首诗歌的中心思想是对贤良淳朴之士的赞美,强调在喧嚣的世俗中追求内心的宁静与道德的修养。
意象分析:
意象词汇:
- 田园:象征宁静、自在的生活。
- 侠义:象征年轻时的豪情与激情。
- 儒雅:象征成熟的智慧与品德。
- 东山:象征隐逸与自然的归属感。
- 桴:象征自由与归属的愿望。
互动学习:
诗词测试:
-
诗中“贤哉此丈夫”表达了什么情感?
- A. 对年轻人的赞美
- B. 对贤者的钦佩
- C. 对田园生活的向往
-
“已闻能狎鸟”中“狎”字的意思是什么?
- A. 亲近
- B. 抓住
- C. 观察
-
诗中隐居的地点是哪里?
- A. 西山
- B. 东山
- C. 南山
答案:
- B
- A
- B
诗词比较与延伸:
相关作品推荐:
- 王维的《鹿柴》
- 李白的《将进酒》
- 杜甫的《春望》
诗词对比: 王维与李白同为唐代名诗人,但风格迥异。王维的诗歌以自然景色与哲理思考著称,李白则以豪放与奔放的情感见长。在主题上,两者都关注人生与自然,但表现方式和情感基调各有不同。
参考资料:
推荐书目:
- 《王维诗选》
- 《唐诗三百首》
- 《王维与他的艺术》
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,可以更好地理解《济上四贤咏》的深层次内涵和艺术魅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