意思解释
原文展示:
塞上
作者: 戴司颜 〔唐代〕
空迹昼苍茫,沙腥古战场。
逢春多霰雪,生计在牛羊。
冷角吹乡泪,干榆落梦床。
从来山水客,谁谓到渔阳。
白话文翻译:
在空旷的白昼中,景色显得苍茫无边,沙尘弥漫的地方是古战场。春天来临时,多是霰雪纷飞,生活依赖于牛羊的放养。冷风吹来,让我不禁泪流满面,枯萎的榆树映入梦中。自古以来流浪的山水客,谁说一定要到渔阳呢?
注释:
字词注释:
- 空迹:空旷的痕迹,指广阔的沙漠或战场。
- 苍茫:形容景色广阔而模糊,给人一种孤寂感。
- 沙腥:形容沙土中夹杂着血腥的气味,暗示战场的残酷。
- 霰雪:指小颗粒的雪,春天时天气多变。
- 生计:指维持生活的方式。
- 冷角:指冷风,意指严寒的气候。
- 乡泪:思乡的眼泪,表现对故乡的思念。
- 干榆:枯萎的榆树,象征着失去生机的景象。
- 山水客:流浪的旅人,指在山水之间游荡的人。
- 渔阳:指渔阳地区,以往被视为理想的归宿。
典故解析:
- 渔阳:古时的一个地方,常被用作归隐或理想生活的象征。
诗词背景:
作者介绍: 戴司颜,唐代诗人,其诗风以豪放、情感真挚见长。生平不太为人所知,但在诗坛上留下了独特的印记。
创作背景: 此诗写于唐代,正值边塞动乱频繁的时期,诗人常常通过自然景物抒发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时局的感慨。
诗歌鉴赏:
《塞上》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边塞诗,戴司颜通过描绘苍茫的沙场、春天的霰雪、以及思乡的泪水,展现出一种对故乡深切的怀念和对现实生活的无奈。诗的开头以“空迹昼苍茫”开场,描绘出一幅广阔而孤寂的战场景象,瞬间将读者带入了那种荒凉的氛围中。接着,诗人以“逢春多霰雪”转入春天的描写,表面上是春意盎然,实则反映出生活的艰辛与多变。
“冷角吹乡泪”一句,诗人用冷风象征乡愁,细腻地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。最后一联“从来山水客,谁谓到渔阳”,不仅反问了流浪者对归宿的追求,也隐含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。整首诗在意象运用上非常生动,情感层次丰富,既有对自然的描绘,又有深厚的人文情怀。
诗词解析:
逐句解析:
- 空迹昼苍茫:描绘了空旷的沙场,给人一种无边无际的感觉。
- 沙腥古战场:强调了战场的血腥和残酷。
- 逢春多霰雪:春天来临时,天气依然寒冷,生活环境艰难。
- 生计在牛羊:生活依赖于放养的牛羊,体现了生存的艰辛。
- 冷角吹乡泪:冷风袭来,带来了对故乡的思念和泪水。
- 干榆落梦床:枯萎的榆树象征着梦境的失去,暗示对过往的追忆。
- 从来山水客:流浪的旅人,代表了诗人的心境。
- 谁谓到渔阳:质疑对理想生活的追求,表现出对现实的反思。
修辞手法:
- 比喻:将冷风比作乡愁,增强了情感的表达。
- 对仗:整首诗的结构工整,增强了音乐感和节奏感。
主题思想: 整首诗表达了对故乡深切的思念,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辛以及对理想生活的追求,情感真挚而深沉。
意象分析:
意象词汇:
- 苍茫:象征着辽阔与孤独。
- 霰雪:代表春天的寒冷与无常。
- 牛羊:象征着生存与生活的希望。
- 乡泪:思乡之情的直接体现。
- 干榆:象征失去生机的生活状态。
互动学习:
诗词测试:
-
诗中提到的“冷角”指代什么?
- A. 冷风
- B. 冷角落
- C. 冷色调
-
诗的主要主题是什么?
- A. 对战斗的渴望
- B. 对故乡的思念
- C. 对财富的追求
-
“逢春多霰雪”体现了什么情感?
- A. 春天的温暖
- B. 生活的艰辛
- C. 对未来的希望
答案:
- A
- B
- B
诗词比较与延伸:
相关作品推荐:
- 《登鹳雀楼》 王之涣
- 《夜泊牛津》 李白
诗词对比: 与王之涣的《登鹳雀楼》相比,戴司颜的《塞上》更侧重于表达对边塞生活的苦闷和对故乡的思念,而王之涣则通过壮美的自然景观表达了对理想的向往和人生的哲思。两者在主题和情感基调上虽各有不同,却都体现了唐代诗歌的丰富性。
参考资料:
推荐书目:
- 《唐诗三百首》
- 《唐诗鉴赏辞典》
- 《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