意思解释
原文展示:
寄邦佐弟归乡
冯公岭上翠摩空,下视群山千万重。
想得行人归意速,又穿云树过前峰。
白话文翻译:
在冯公岭上,青翠的山峰直插云空,俯视下面群山重重叠叠。
我想起行人急于归乡的心情,仿佛他已经穿过云层,走过树木,抵达前面的山峰。
注释:
- 冯公岭:指一座山岭,可能是一处特定的地名。
- 翠摩空:青翠的山峰高耸入云,形容山的高大与美丽。
- 下视:向下看。
- 群山千万重:形容山峦起伏,层层叠叠。
- 行人:指归乡的人。
- 归意速:急切的归乡之情。
- 穿云树:指穿越云层和树林。
典故解析:
此诗没有明显的历史典故,但通过描写自然景色与归乡情感,体现了诗人对故乡的向往和思念。
诗词背景:
作者介绍:姜特立,宋代诗人,生于公元1090年,卒于1150年,字宗懋,号退庵。其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,抒发个人情感,尤其擅长山水诗。
创作背景:此诗创作于姜特立的游历过程中,正值他对故乡的思念之时。诗中通过描写壮丽的自然景观,表达了归乡的急切之情,反映了普遍的人性情感。
诗歌鉴赏:
《寄邦佐弟归乡》通过两句优美的描绘与深情的思索,展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眷恋。首句“冯公岭上翠摩空”描绘了高耸入云的山峰,展现了自然的壮丽与辽阔。诗人在此处俯瞰群山,心中自然会浮现出对故乡的思念与归属感。而“下视群山千万重”则进一步强调了山的层叠与深邃,带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,仿佛置身于这片大自然的怀抱之中。
接着,诗人以“想得行人归意速”引出归乡的主题,表现了对行人急切归乡心情的体察。这里的行人不仅仅是指诗人自己,也是对无数在外游子的共鸣,带有一种普遍的人性情感。最后一句“又穿云树过前峰”更是将这一情感推向高潮,仿佛行人已经飞越了重重障碍,直抵故乡的山峰,象征着归乡的希望与美好。
整首诗意境深远,情感真挚,充分体现了宋代诗人对自然与人生的独特理解与感悟。通过描绘自然景色与情感交织,诗人让人感受到一种对故乡的深情与归属感,令人动容。
诗词解析:
逐句解析:
- 冯公岭上翠摩空:描绘山峰的高耸与美丽,给读者带来视觉的震撼。
- 下视群山千万重:强调山的层叠,表现出诗人俯瞰大自然的心境。
- 想得行人归意速:引入行人归乡的主题,表达一种浓浓的思念之情。
- 又穿云树过前峰:象征着归乡的希望,表现出一种急切的归乡心理。
修辞手法:
- 比喻:通过“翠摩空”形象地描绘山峰之高。
- 对仗:上下句之间的对比,增强了诗的节奏感。
- 意象:云、树、山成为归乡情感的象征,充满诗意。
主题思想:诗歌的中心思想是对故乡的思念与归属感,表达了游子对家乡的深切眷恋与归乡的急切心情。
意象分析:
- 冯公岭:象征着高远与壮丽,代表着一种追求与向往。
- 翠:象征着生命与希望,代表着自然的美好。
- 云、树、山:这些自然意象共同构成了归乡的道路,象征着人生旅途中的艰辛与美好。
互动学习:
诗词测试:
-
诗中“冯公岭”指的是: A. 一种植物
B. 一座山岭
C. 一种动物
D. 一种气候 -
“群山千万重”表现了: A. 山的单一
B. 山的层次感
C. 海的深度
D. 天空的广阔 -
诗中表达的主要情感是: A. 失落
B. 思念故乡
C. 喜悦
D. 愤怒
答案:
- B
- B
- B
诗词比较与延伸:
相关作品推荐:
- 杜甫《月夜忆舍弟》
- 王之涣《登鹳雀楼》
诗词对比:
- 杜甫的《月夜忆舍弟》同样表达了对家人的思念,诗中通过月夜的意象,传达深情的思考;而姜特立的诗则通过自然的描绘,更加强调了归乡的急切与希望。两首诗在情感表达上虽有不同,但同样展现了对故乡的眷恋之情。
参考资料:
- 《宋代诗词选》
- 《中国古典诗歌鉴赏》
- 《姜特立研究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