意思解释
原文展示:
送维谅上人归洞庭
—— 皎然 〔唐代〕
从来湖上胜人间,
远爱浮云独自还。
孤月空天见心地,
寥寥一水镜中山。
白话文翻译:
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湖上景色的赞美和对友人的依依不舍。诗中提到湖上风光胜过人间,诗人在这片美景中,独自思念远方的浮云。孤独的明月映照着天空,似乎看到了诗人的内心;而澄澈的湖水如同一面镜子,映照出远处的山峦。
注释:
- 湖上:指湖泊的景色。
- 浮云:指空中的云彩,象征着自由与飘逸。
- 孤月:指孤独的明月,寓意清冷和孤独的情感。
- 寥寥:形容水面清澈、空旷。
- 镜中山:指湖水如镜,映照出山的倒影。
典故解析:
该诗并没有明显的历史典故,但“孤月”、“浮云”等意象常见于古诗,象征孤独、自由和情感的寄托。
诗词背景:
作者介绍:
皎然,唐代诗人,生于盛唐,主要以山水诗著称,他的作品清新脱俗,常表达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感悟。
创作背景:
这首诗是在诗人送别朋友维谅上人时写的,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以及对湖光山色的赞美。
诗歌鉴赏:
这首《送维谅上人归洞庭》以湖泊的宁静和美丽为背景,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情感。开篇的“从来湖上胜人间”直接抒发了诗人对湖上风光的崇敬,显然,湖泊在诗人心中占有特别的地位。接着“远爱浮云独自还”,浮云象征着自由和飘逸,诗人寄情于此,表达了对友人离去的依依不舍。后两句“孤月空天见心地,寥寥一水镜中山”则将情感进一步深化,孤月与空天的意象传达了孤独感,而“镜中山”则暗示诗人对自然的深刻理解与思索。这首诗在细腻的意象描写中蕴含了深厚的情感,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友人离别的感慨,具有强烈的抒情性与画面感。
诗词解析:
-
逐句解析:
- “从来湖上胜人间”:湖上的景色自古以来就胜过人间的繁华,表达对自然美的赞美。
- “远爱浮云独自还”:远方的浮云让人向往,宛如孤独的心情,传递了对友人的思念。
- “孤月空天见心地”:孤独的明月照在空中,似乎看透了诗人的内心世界。
- “寥寥一水镜中山”:湖水如镜,映照出远山,展现出一种宁静和空灵的美感。
-
修辞手法:
- 比喻:将湖水比作镜子,展现出自然的和谐美。
- 拟人:孤月似乎能看透诗人的心境,增加了情感的深度。
- 对仗:整首诗的结构对称,增强了韵律感。
-
主题思想: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自然美的赞美与对友人的思念,表达了诗人对孤独和自由的感受,反映了唐代诗人对自然与人生的思考。
意象分析:
- 湖:象征宁静与和谐。
- 浮云:代表自由与远方的梦想。
- 孤月:象征孤独与思念。
- 镜水:暗示内心的清澈与反思。
互动学习:
诗词测试:
-
诗中提到的“孤月”象征什么? A. 自由
B. 孤独
C. 繁华
D. 热闹 -
“从来湖上胜人间”表达了诗人对湖上景色的什么态度? A. 贬低
B. 赞美
C. 无所谓
D. 失望
答案:
- B
- B
诗词比较与延伸:
相关作品推荐:
- 杜甫《望岳》
- 王维《山居秋暝》
诗词对比:
- 杜甫的《望岳》同样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,但更多地体现了对人生苦难的思考,而皎然的《送维谅上人归洞庭》则更侧重于友情与孤独的情感。
参考资料:
- 《唐诗三百首》
- 《中国古代诗词鉴赏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