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哀教》

时间: 2024-12-29 16:59:41

本师不得已,强为我著书。

知尽百虑遣,名存万象拘。

如何工言子,终日论虚无。

伊人独冥冥,时人以为愚。

意思解释

原文展示:

哀教
作者: 皎然 〔唐代〕

本师不得已,强为我著书。
知尽百虑遣,名存万象拘。
如何工言子,终日论虚无。
伊人独冥冥,时人以为愚。

白话文翻译:

本师无奈之下,勉强为我写下这些书籍。
他将心中所有的忧虑和思虑都倾注其中,而名义上却被万象所束缚。
为何要费力地与他人讨论空虚的道理呢?
那位独自沉思的人,常常被世人视为愚钝。

注释:

字词注释:

  • 不得已:无奈,不得不这样做。
  • 强为:勉强去做。
  • 著书:写书。
  • 百虑:多种思虑,指复杂的心事。
  • 万象:万千事物。
  • :拘束,限制。
  • 工言子:善于言辞的人。
  • 虚无:空洞无物的状态。
  • 伊人:指诗中的他(或她),此处可能指思考者。
  • 冥冥:深沉而又模糊的状态。
  • 时人:当代人。

典故解析:

本诗虽然没有直接引用特定的古典典故,但其表达的思想与道教、佛教中的空无、无为等理念有着相似之处。诗中提到的“虚无”可以让人联想到庄子所倡导的逍遥游。

诗词背景:

作者介绍:

皎然,字子明,号白华,唐代诗人,生卒年不详。曾任职于朝廷,因其作品多描写山水、人生哲理而受到后人推崇。他的诗风清新自然,富有哲理性。

创作背景:

《哀教》创作于唐代,正值社会变革和文化繁荣的时期。诗人可能受到当时人们对知识和教育的思考影响,表达了对传统教育和思想的反思。

诗歌鉴赏:

《哀教》以一种沉重的语气探讨了教育和思想的局限。诗中用“本师”开篇,表露出对教师角色的依赖和无奈,暗示教育并非总是能带来真知灼见。诗人通过“强为我著书”表达了教育的被迫性和无奈,暗示知识的传授常常缺乏真正的理解与思考。

在接下来的几句中,诗人对教育的局限性进行了深入剖析。虽然教师倾尽心血,却仍被“万象拘”,显示出知识的限制和思维的束缚。诗中的“工言子”与“虚无”的对比,反映出人与人之间对知识的不同理解,提醒人们不要被空洞的言辞所迷惑。

最后,诗人通过“伊人独冥冥,时人以为愚”表达了对思考者的同情与敬意。那些独自思考的人,往往被世俗所不理解,被视为愚笨,实际上却可能拥有更深邃的洞察力。这种思考的深邃和外界的误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,进一步增强了诗的哲理性。

诗词解析:

逐句解析:

  • 本师不得已,强为我著书。

    • 表达了教师的无奈与勉强,似乎并非出于自愿。
  • 知尽百虑遣,名存万象拘。

    • 说明教师虽然倾注了所有的思虑,但仍然受到名义和事物的束缚。
  • 如何工言子,终日论虚无。

    • 质疑那些善于言辞的人,整日讨论空虚的道理,暗示无意义的争论。
  • 伊人独冥冥,时人以为愚。

    • 感叹那些独立思考的人被误解为愚蠢,突出个人思想的孤独与被忽视。

修辞手法:

  • 对比:教师的深思熟虑与世俗的无知形成鲜明对比。
  • 反问:通过“如何工言子”引发读者对空洞言辞的思考。

主题思想:

全诗探讨了教育的局限,强调深度思考的重要性和对独立思想者的同情,反映出对传统教育的反思与批判。

意象分析:

意象词汇:

  • 本师:象征知识的引路人。
  • 冥冥:象征深刻的思考和内心的沉思。
  • 虚无:象征表面的空洞与无意义。

互动学习:

诗词测试:

  1. 诗中“本师”指的是?

    • A. 学生
    • B. 教师
    • C. 朋友
    • D. 书籍
  2. “工言子”在诗中指的是?

    • A. 善于言辞的人
    • B. 聪明的人
    • C. 愚笨的人
    • D. 文学家
  3. 诗中的“伊人”指代的是?

    • A. 教师
    • B. 学生
    • C. 思考者
    • D. 世人

答案:

  1. B
  2. A
  3. C

诗词比较与延伸:

相关作品推荐:

  • 杜甫的《春望》
  • 李白的《将进酒》

诗词对比:

比较皎然的《哀教》和陶渊明的《归园田居》,两者都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反思与对内心世界的追求,但前者更强调教育的局限性,而后者则更注重归隐自然的理想。

参考资料:

  • 《唐诗三百首》
  • 《中国古代诗歌鉴赏》
  • 《唐代文学与文化研究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