意思解释
原文展示:
白鼍鸣
作者: 张籍 〔唐代〕
天欲雨,有东风,
南谿白鼍鸣窟中。
六月人家井无水,
夜闻鼍声人尽起。
白话文翻译:
天边似乎要下雨,东风吹来,
南边的溪水中,白鼍在洞里鸣叫。
六月的村庄里,井里没有水,
夜晚听到鼍声,人们都被惊醒了。
注释:
- 白鼍:一种青蛙,声音响亮,通常在雨天叫。
- 鸣:叫喊、鸣叫。
- 窟:洞穴,指鼍栖息的地方。
- 人家:指村庄或家庭。
- 井无水:形容干旱,缺水的情况。
- 尽起:都被惊醒、起身。
诗词背景:
作者介绍:
张籍,唐代诗人,字宗之,号少卿,生于公元766年,卒年不详。他的诗以清新自然的风格著称,作品多描绘生活景象,表现人情,常有田园风味。
创作背景:
《白鼍鸣》创作于唐代,当时社会动荡,战乱频繁。诗人通过描绘南谿的自然景观,反映农村的生活状态,尤其是在夏季干旱时节,突出人们的困境和对雨水的渴望。
诗歌鉴赏:
《白鼍鸣》是一首简练而富有情感的诗。开篇以“天欲雨,有东风”引入,营造了一种即将降雨的氛围,暗示着自然界的变化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。接着诗人提到南谿的白鼍鸣叫,白鼍的叫声在古代常常被视为雨水即将到来的预兆,这一自然现象不仅为诗增添了生动的意象,也透露出人们对降雨的期待。
诗的后两句则转向人们的生活,特别是“六月人家井无水”,突显了干旱带来的困境,表现出人们在自然力量面前的无奈与焦虑。夜晚鼍声响起,意味着大自然的声音打扰了夜的宁静,反映了人们对生存状况的紧迫感。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象与人类生活的交融,展现了人们对生活环境的敏感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
诗词解析:
逐句解析:
- 天欲雨,有东风:天色阴沉,预示着雨即将来临,东风吹起,暗示气候变化。
- 南谿白鼍鸣窟中:南边的溪水中,白鼍在洞中鸣叫,鸣叫声响亮,传递出自然的生命力。
- 六月人家井无水:在炎热的六月,村庄的水井干涸,体现了干旱的现实。
- 夜闻鼍声人尽起:夜晚听到鼍声,人们被惊醒,反映出人们对生活的敏感与焦虑。
修辞手法:
- 拟人:白鼍的叫声被赋予了生命,似乎在传递即将降雨的信息。
- 对仗:前两句和后两句相互呼应,形成一种对比,增强了诗的节奏感与层次感。
主题思想:
整首诗围绕自然与人类的关系展开,反映了人们在干旱与自然变化中所感受到的焦虑与渴望。诗人通过生动的意象,表达了对生命的敏感及对自然的敬畏。
意象分析:
意象词汇:
- 白鼍:象征着自然界的声音与生命。
- 东风:代表着春天的气息与希望。
- 井水:象征着生活的基本需求和生存的希望。
互动学习:
诗词测试:
-
白鼍在文中象征了什么?
- A. 干旱
- B. 雨水的到来
- C. 人们的焦虑
- D. 夏季
-
诗中提到“六月人家井无水”,这句表现了什么?
- A. 人们的欢快
- B. 自然的美好
- C. 干旱的困境
- D. 夜晚的宁静
-
诗的主题主要是什么?
- A. 对自然的描写
- B. 生活的无奈与期待
- C. 人们的欢乐
- D. 战乱的痛苦
答案:
- B
- C
- B
诗词比较与延伸:
相关作品推荐:
- 《春夜喜雨》 杜甫
- 《夜泊牛渚怀古》 李白
诗词对比:
- 《春夜喜雨》:同样描绘了雨的主题,但更多的是对春雨滋润万物的赞美。
- 《夜泊牛渚怀古》:虽然题材不同,但也同样表现了对自然景色的感受与人类情感的交织。
参考资料:
- 《唐诗三百首》
- 《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》
- 张籍的生平与文学贡献研究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