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江村行》
时间: 2025-01-17 09:33:30意思解释
原文展示:
江村行
——张籍
南塘水深芦笋齐,下田种稻不作畦。
耕场磷磷在水底,短衣半染芦中泥。
田头刈莎结为屋,归来系牛还独宿。
水淹手足尽有疮,山虻绕身飞飏飏。
桑林椹黑蚕再眠,妇姑采桑不向田。
江南热旱天气毒,雨中移秧颜色鲜。
一年耕种长苦辛,田熟家家将赛神。
白话文翻译:
在南塘水面上,芦笋长得齐齐整整,田里种稻子却没有划好畦。耕作的地方水底泥泞,短衣裹着芦苇中沾满了泥。田头割下的莎草搭成小屋,归来时将牛拴住自己却独自过夜。水淹没了手足,伤痕累累,山虻在身边飞来飞去。桑树林中,黑色的桑椹下蚕又沉沉入睡,妇女们采桑却不愿再到田里。江南的干旱天气酷烈,雨中移秧的稻子颜色鲜亮。一年耕作辛苦艰难,田里丰收时家家户户都要祭神。
注释:
- 芦笋:水生植物,常生长在湿地。
- 耕场磷磷:指耕作的地方泥水交融,状况不好。
- 刈莎:割取莎草,莎草可以用作屋顶材料。
- 山虻:一种昆虫,常在夏季出没,象征烦恼。
- 桑林:种植桑树的地方,常与养蚕有关。
- 移秧:移植稻苗的过程。
诗词背景:
作者介绍:
张籍,字华亭,唐代诗人,生于河南,曾任职于地方官府。他的诗歌多描绘乡村生活,反映农民的艰辛与社会现实,风格朴实无华,富有生活气息。
创作背景:
该诗写于唐代中期,彼时农村经济以农业为主,农民生活艰辛。在自然灾害频繁、气候变化无常的背景下,诗人通过描绘农民的日常生活,反映出他们的劳作与不易,表达了对农民辛勤付出的同情及对自然环境的关注。
诗歌鉴赏:
《江村行》以生动的细节描绘了江南乡村的田园生活,展现了农民在自然环境中劳作的辛苦与不易。诗中通过“南塘水深芦笋齐”的开头,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画面,但随之而来的是对农村生活艰难的深刻揭示。诗人用“短衣半染芦中泥”展现了农民的辛劳与泥泞的耕作环境,生动地反映了他们的生活状态。
而“水淹手足尽有疮”则通过描写水灾的影响,突显了农民在自然灾害面前的脆弱和无奈。后面提到的“桑林椹黑蚕再眠”,则是对农民生活的另一种展现,表现出他们在艰难的环境中依然努力生存和生活的景象。
整首诗在细腻的描写中流露出一种无奈与悲伤,反映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深切关注和对农民辛苦劳作的同情,表达了对劳动者的赞美与敬意。
诗词解析:
逐句解析:
- 南塘水深芦笋齐: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象。
- 下田种稻不作畦:反映出农民在耕作中遇到的困难。
- 耕场磷磷在水底:表现耕作环境的恶劣。
- 短衣半染芦中泥:展现农民的艰辛和脏污。
- 田头刈莎结为屋:体现了农民的聪明才智。
- 归来系牛还独宿:描绘了农民的孤独与劳作后的疲惫。
- 水淹手足尽有疮:表现了自然灾害给农民带来的伤害。
- 山虻绕身飞飏飏:象征着烦恼和困扰。
- 桑林椹黑蚕再眠:描绘了又一层农民生活的细节。
- 妇姑采桑不向田:表现了农村妇女的勤劳与选择。
- 江南热旱天气毒:反映了气候对农业的影响。
- 雨中移秧颜色鲜:表现了农民在雨中工作的场景。
- 一年耕种长苦辛:总结了农民一年的辛苦。
- 田熟家家将赛神:表达了丰收时的喜悦与感恩。
修辞手法:
- 比喻:如“水淹手足尽有疮”,形象地描绘了农民受灾的惨状。
- 对仗:如“短衣半染芦中泥,田头刈莎结为屋”,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。
- 拟人:如“山虻绕身飞飏飏”,使昆虫的活动生动形象,传达出烦恼的感觉。
主题思想:
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场景展现了农民的辛勤与不易,表达了对农村生活的真实反映与对农民的关怀,体现了劳动者的伟大和对自然环境的深刻思考。
意象分析:
- 水:象征着自然环境的变化与农民的生存状况。
- 芦笋:代表了乡村的生机与美好,但同时也隐含着生活的艰辛。
- 桑林与蚕:象征着农村的另一种生活方式,体现了农民的多元化生存策略。
- 牛:象征着辛勤劳作的农民与自然的结合。
互动学习:
诗词测试:
-
诗中提到的“南塘水深”是描绘了什么样的环境?
- A. 水乡的美丽景象
- B. 干旱的田地
- C. 繁华的城市
- D. 荒芜的山林
-
诗中“田头刈莎结为屋”表现了什么?
- A. 农民的创造力
- B. 农田的荒废
- C. 农村的富裕
- D. 社会的安逸
-
诗中描写的“水淹手足尽有疮”传达了怎样的情感?
- A. 轻松愉快
- B. 痛苦与无奈
- C. 幸福与满足
- D. 忧愁与孤独
答案:
- A
- A
- B
诗词比较与延伸:
相关作品推荐:
- 《悯农》——李绅
- 《田园诗》——陶渊明
诗词对比:
- 《悯农》:同样描绘农村生活与农民艰辛,表现了对农民的同情与关怀,但更加集中于表达对农民的怜悯。
- 《田园诗》:陶渊明的作品更倾向于理想化的田园生活,与《江村行》的现实主义形成对比。
参考资料:
- 《唐诗三百首》
- 《古代诗词鉴赏指南》
- 《中国古典诗词研究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