意思解释
原文展示:
十二月二十日作
家国衰千古,星霜忽一周。
黄沙漫故道,白骨委荒丘。
许远死何晚,李陵生自羞。
南来冠不改,吾且任吾囚。
白话文翻译:
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衰败的感慨,历史的无情似乎在瞬息之间就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流逝。黄沙覆盖了曾经的道路,白骨散落在荒凉的丘陵上。许远的死去为何如此迟钝,李陵的生存却让人感到羞愧。南方的冠帽依旧不变,我宁愿在囚禁中任由岁月流逝。
注释:
- 家国:指的是国家和家族,诗人感慨国家的衰败。
- 星霜:指岁月,时间的流逝。
- 黄沙:象征历史的荒凉与破败。
- 白骨:指的是战争中死去的士兵,揭示了战争的惨烈。
- 许远:历史上指的是东汉名将,他的死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。
- 李陵:汉朝将领,因投降敌军而受到指责,诗人以此自问,表达了羞愧之情。
- 南来冠:指南方的帽子,象征着诗人对身份的坚持。
诗词背景:
-
作者介绍:文天祥,字宋瑞,号履道,南宋时期的政治家、军事家、诗人。他在抵抗元朝入侵中表现出色,最终被俘而殉国,留下了大量爱国诗篇,风格豪放激昂,情感深沉。
-
创作背景:这首诗作于南宋末年,国家动荡不安,诗人身处囚禁中,回顾历史,感慨家国的衰败,以及个人的无奈与羞愧。
诗歌鉴赏:
《十二月二十日作》是文天祥在动乱时期创作的一首诗。全诗以感叹为主线,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和历史的深切关注与思考。开头两句“家国衰千古,星霜忽一周”通过对时间和历史的对比,表达了对国家沦陷的无奈与惋惜。而“黄沙漫故道,白骨委荒丘”则用生动的意象描绘了战乱给国家带来的惨痛后果,黄沙和白骨交织在一起,形成了一幅悲惨的画面,象征着国家的破败与人民的苦难。
接下来的“许远死何晚,李陵生自羞”则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,许远的死让诗人感到痛心,而李陵的生存则让他感到羞愧,自我反思引发了对历史人物的深刻思考。这种对个人与历史命运的探讨,使得整首诗更具厚度,观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心中那份无助与悲愤。
最后一句“南来冠不改,吾且任吾囚”则表明了诗人即便身陷囹圄,仍然不改其志,体现了他对国家的忠诚与坚持。这种矛盾的情感,既是对国家的热爱,也是对个人命运的无奈,赋予了这首诗强烈的情感张力。
诗词解析:
-
逐句解析:
- “家国衰千古”:感叹国家的衰败已经延续了千古,表达了无奈与悲伤。
- “星霜忽一周”:时间如同星月变迁,转瞬即逝,令人感慨。
- “黄沙漫故道”:过往的辉煌已被黄沙覆盖,象征过去的历史已成黄土。
- “白骨委荒丘”:战争的残酷,死者的白骨散落在荒凉的丘陵之上,体现战争的悲惨。
- “许远死何晚”:对许远死得太晚的惋惜,暗含对国家命运的思考。
- “李陵生自羞”:李陵投降敌军的历史让诗人感到羞愧,反映了对忠诚的渴望。
- “南来冠不改”:指诗人坚持自己的信念,即使身处囚禁。
- “吾且任吾囚”:表示面对囚禁的无奈,仍保持对信仰的坚定。
-
修辞手法:
- 比喻:黄沙与白骨的对比,生动展现了历史的悲惨。
- 对仗:诗句的对称结构增强了诗的韵律感。
- 夸张:家国衰败的描述,突显了历史的悲剧性。
-
主题思想: 这首诗以家国的衰败为主题,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深思与对忠诚的渴望,展现了在动荡时代个人命运的悲剧。
意象分析:
- 黄沙:象征着战乱与历史的荒凉,代表着时间的流逝与国家的破败。
- 白骨:战争的牺牲,体现了人民的苦难与历史的悲惨。
- 冠:象征着身份与坚持,表现了诗人即使在囚禁中也不忘自己的理想。
互动学习:
- 诗词测试:
- 诗中提到的“白骨”象征什么?
- A. 繁荣
- B. 战争的牺牲
- C. 和平
- “家国衰千古”中的“千古”指的是什么?
- A. 过去的历史
- B. 未来的希望
- C. 现实的生活
- 诗人在诗中对李陵的态度是:
- A. 羞愧
- B. 崇拜
- C. 忽视
- 诗中提到的“白骨”象征什么?
答案:
- B
- A
- A
诗词比较与延伸:
-
相关作品推荐:
- 《过零丁洋》——文天祥
- 《春望》——杜甫
-
诗词对比:
- 文天祥的《十二月二十日作》与杜甫的《春望》同样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悲叹,杜甫在《春望》中描绘了战乱带来的民生困苦,感情同样深沉,体现了两位诗人对国家的关怀与忧虑。
参考资料:
- 诗词鉴赏相关书籍
- 文天祥生平与作品分析
- 《宋诗三百首》选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