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九日使君席奉饯卫中丞赴长水》

时间: 2025-01-03 10:51:06

节使横行西出师,鸣弓擐甲羽林儿。

台上霜风凌草木,

军中杀气傍旌旗。

预知汉将宣威日,正是胡尘欲灭时。

为报使君多泛菊,更将弦管醉东篱。

意思解释

原文展示:

九日使君席奉饯卫中丞赴长水
作者:岑参 〔唐代〕

节使横行西出师,鸣弓擐甲羽林儿。
台上霜风凌草木,军中杀气傍旌旗。
预知汉将宣威日,正是胡尘欲灭时。
为报使君多泛菊,更将弦管醉东篱。

白话文翻译:

这首诗描绘了边疆将军出征的壮烈场景。节使率领军队西出,鸣响的弓箭声和身披铠甲的士兵们整装待发。高台上,霜风吹拂,草木凋零,军营里弥漫着战斗的紧张气氛。诗人预感到汉将出征的时日即将到来,这恰恰是消灭敌人胡人侵扰的最佳时机。为了回报使君的盛情款待,诗人特意在东篱下酿酒赏菊,借此祝愿。

注释:

  • 节使:指节度使,是古代负责管理边疆的军事长官。
  • 横行:指在战场上纵横驰骋。
  • 擐甲:穿上铠甲,准备作战。
  • 霜风:寒冷的风,象征着秋冬的来临,暗示战斗的严酷。
  • 杀气:指战争带来的紧张和凶杀的气氛。
  • 胡尘:指胡人(外族)的侵扰和战事。

诗词背景:

作者介绍:岑参(约715年-770年),字子真,唐代著名边塞诗人,以描绘边塞风光和战争场面著称。他的诗歌风格豪放,语言生动,常常表现出对边疆生活的热爱和对战斗的激情。

创作背景:此诗作于岑参任职边塞期间,正值国家面对外族侵扰之际,诗人通过描绘战斗场景和送别的情景,表达了对国家的关心与对将士的敬意。

诗歌鉴赏:

岑参的这首《九日使君席奉饯卫中丞赴长水》以其壮阔的气势和浓厚的战斗氛围,展现了唐代边塞诗的独特魅力。全诗从开头的“节使横行”到结尾的“醉东篱”,层层推进,展现出将士出征前的紧张与期待。诗中描绘的霜风、草木、杀气等意象,生动地传达出士兵们即将出征的豪情和对敌人胡尘的抵抗决心。诗人不仅表现了对好友的情谊,更寄托了对国家的忧虑与期盼。

诗中使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,如“鸣弓擐甲”中的叠韵与对仗,增强了诗的音乐感与节奏感。同时,诗人对自然景象的描绘,反映出战斗背后的悲凉与壮烈,激发读者对战争的思考与对和平的渴望。

整首诗在豪迈中透着几分忧伤,既有对出征将士的祝福,也有对未来战斗的深思,展现出岑参作为边塞诗人的深厚情感与历史责任感。

诗词解析:

  • 逐句解析

    • 节使横行西出师:节度使率领军队向西出征。
    • 鸣弓擐甲羽林儿:弓声响亮,士兵们身披铠甲,准备迎战。
    • 台上霜风凌草木:高台上,寒风凛冽,草木摇曳,浸染着战斗的氛围。
    • 军中杀气傍旌旗:军营中弥漫着杀气,旌旗招展,气氛紧张。
    • 预知汉将宣威日:预感到汉朝的将领即将宣扬威名。
    • 正是胡尘欲灭时:这正是消灭外族侵扰的好时机。
    • 为报使君多泛菊:为了回报使君的盛情,特意赏菊。
    • 更将弦管醉东篱:再用乐器欢歌,醉饮于东篱。
  • 修辞手法

    • 对仗:如“鸣弓擐甲”与“台上霜风”,形成令人愉悦的音韵美。
    • 比喻:将士们的勇气与霜风结合,表现出战斗的严酷和士气的高昂。
  • 主题思想:诗歌表达了对将士出征的敬意与祝福,同时也流露出对战争的思考与对国家未来的期盼,体现出边塞诗的豪情壮志。

意象分析:

  • 节使:象征着指挥和领导的权威。
  • 霜风:代表着战斗的严酷与自然环境的恶劣。
  • 杀气:象征战争的紧张与凶险。
  • 菊花: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高洁与坚韧,也代表着对友人的思念。

互动学习:

诗词测试

  1. 诗中提到的“节使”指的是什么?

    • A. 农田管理者
    • B. 军事指挥官
    • C. 官员
  2. 诗中“霜风凌草木”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感?

    • A. 温暖
    • B. 凄凉
    • C. 快乐
  3. 诗的主题主要围绕什么展开?

    • A. 友谊
    • B. 战争
    • C. 自然

答案

  1. B
  2. B
  3. B

诗词比较与延伸:

相关作品推荐

  • 王之涣的《登鹳雀楼》
  • 高适的《燕歌行》

诗词对比

  • 岑参与王之涣:岑参的诗歌更注重战争的气氛与将士的情感,而王之涣的作品则更多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观,展现另一种豪情。

参考资料:

  • 《唐诗三百首》
  • 《岑参诗选》
  • 《边塞诗研究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