意思解释
原文展示:
行年三十六,几是半生人。举止不入俗,清修戏厌贫。宴坐炉烟暖,微醺瓮酎醇。前看箫管辈,未免作埃尘。
白话文翻译:
我今年三十六岁,几乎可以说是半辈子的人了。我的行为举止不俗,喜欢清静的修行,对贫穷的生活感到厌倦。坐在温暖的炉火旁,微微醉意中品尝着美酒。看着那些吹箫弹管的人,他们最终也难免化为尘埃。
注释:
- 行年:指年龄。
- 几是:几乎可以说是。
- 不入俗:不随俗流,指行为高雅。
- 清修:指清静的修行。
- 戏厌贫:对贫穷的生活感到厌倦。
- 宴坐:安坐。
- 炉烟暖:指炉火温暖。
- 微醺:微醉。
- 瓮酎醇:指美酒。
- 箫管辈:指吹箫弹管的人。
- 未免作埃尘:指最终也难免化为尘埃。
诗词背景:
作者介绍: 蔡襄(1012-1067),字君谟,北宋文学家、书法家。他的诗文清新自然,书法亦颇负盛名。这首诗反映了作者对世俗生活的超然态度和对清修生活的向往。
创作背景: 这首诗是蔡襄在病中偶有所感而作,表达了他对半生经历的反思,以及对清静修行的向往和对世俗生活的厌倦。
诗歌鉴赏:
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半生经历的深刻反思。首句“行年三十六,几是半生人”直接点明了作者的年龄,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短暂。接下来的“举止不入俗,清修戏厌贫”则进一步展现了作者的高洁品格和对清静生活的向往。诗中的“宴坐炉烟暖,微醺瓮酎醇”描绘了一幅宁静而温馨的画面,体现了作者在病中对美好生活的渴望。最后两句“前看箫管辈,未免作埃尘”则带有哲理性的思考,表达了作者对人生无常的深刻认识。
诗词解析:
逐句解析:
- “行年三十六,几是半生人”:直接点明作者的年龄,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短暂。
- “举止不入俗,清修戏厌贫”:展现了作者的高洁品格和对清静生活的向往。
- “宴坐炉烟暖,微醺瓮酎醇”:描绘了一幅宁静而温馨的画面,体现了作者在病中对美好生活的渴望。
- “前看箫管辈,未免作埃尘”:带有哲理性的思考,表达了作者对人生无常的深刻认识。
修辞手法:
- 比喻:“前看箫管辈,未免作埃尘”中的“作埃尘”比喻人生的短暂和无常。
- 对仗:“举止不入俗,清修戏厌贫”中的“举止”与“清修”,“不入俗”与“戏厌贫”形成对仗。
主题思想: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表达作者对半生经历的反思,以及对清静修行的向往和对世俗生活的厌倦。诗中透露出一种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和对人生无常的深刻认识。
意象分析:
意象词汇:
- 炉烟暖:象征温暖和宁静。
- 微醺瓮酎醇:象征美好和享受。
- 箫管辈:象征世俗生活。
- 作埃尘:象征人生的短暂和无常。
互动学习:
诗词测试:
-
蔡襄在这首诗中表达了什么样的生活态度? A. 随俗流 B. 超然物外 C. 热衷世俗 D. 悲观厌世
-
诗中的“宴坐炉烟暖,微醺瓮酎醇”描绘了什么样的场景? A. 热闹的宴会 B. 宁静的修行 C. 温馨的家居 D. 繁华的市集
-
“前看箫管辈,未免作埃尘”中的“作埃尘”比喻什么? A. 人生的辉煌 B. 人生的短暂 C. 人生的平凡 D. 人生的永恒
答案:1. B 2. C 3. B
诗词比较与延伸:
相关作品推荐:
- 苏轼的《和子由渑池怀旧》:表达了作者对过往岁月的怀念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。
- 王安石的《泊船瓜洲》: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。
诗词对比:
- 蔡襄的《病中偶书二首》与苏轼的《和子由渑池怀旧》都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思考,但蔡襄的诗更侧重于对清静修行的向往,而苏轼的诗则更侧重于对过往岁月的怀念。
参考资料:
推荐书目:
- 《宋诗选注》:收录了蔡襄的多首诗作,是研究蔡襄诗歌的重要参考书。
- 《宋代文学史》:详细介绍了宋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代表作家,对理解蔡襄的诗歌背景有帮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