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出郊再用韵赋三解》
时间: 2025-01-06 22:24:05意思解释
原文展示:
平生惯作牧民官,不作朱幡画戟看。
惟有寸心存恻隐,谁怜只手补创残。
树蔬人要畦畦润,种麦农便陇陇乾。
乍雨乍晴都恰好,老天谁道叫呼难。
白话文翻译:
我一生习惯于做牧民官,不去观看华丽的旗帜和武器。
我只有一颗心存有怜悯,谁来同情我那只补救创伤的手呢?
种菜的人需要田地滋润,种麦的人便要在干燥的土地上耕作。
这时乍雨乍晴都是刚好,老天难道真能说呼喊艰难吗?
注释:
字词注释:
- 牧民官:指治理牧民的官员。
- 朱幡:红色的旗帜,象征着战争。
- 恻隐:同情、怜悯的心情。
- 补创残:修补伤口,隐喻对社会的关怀。
- 畦畦:田地的样子,形容种植的情景。
- 陇陇:形容农田丰盈、平整。
- 乍雨乍晴:天气变化无常的状态。
典故解析: 诗中未直接引用典故,但提及的“牧民官”可以联想到古代对农牧民的关注与治理,表现了诗人对民生的关心。
诗词背景:
作者介绍: 吴潜,宋代诗人,生于北宋,逝世于南宋,因其对民生的关注而受到后人的赞誉。他的诗风朴实自然,常常流露出对社会底层人们的关怀。
创作背景: 此诗创作于社会动荡之际,诗人身为官员,身处于人民困苦的环境中,目睹了农民的辛劳与艰辛,因而表达了对社会现状的思考与不满。
诗歌鉴赏:
《出郊再用韵赋三解》是一首反映诗人关心民生的作品。诗中,吴潜通过对牧民官身份的自我认知,强调了自己不愿追逐权力与荣耀,而是选择关注普通百姓的生活。他的“寸心存恻隐”展现了他心系民生的情怀,呼唤社会对弱者的关注。诗中描绘的种植场景,真实地反映了农民的辛劳与自然的变化,既有对田园生活的真实描绘,也有对自然环境的哲学思考。
“乍雨乍晴”一句,反映了诗人对天气变化的感悟,同时也隐喻了人生的无常。诗人既不畏惧困境,也不抱怨命运,而是选择在逆境中寻找希望,积极面对生活的挑战。整首诗以简洁的词句表达了深刻的思想,展现了吴潜独特的艺术风格与人文关怀。
诗词解析:
逐句解析:
-
“平生惯作牧民官,不作朱幡画戟看。”
诗人自述生平,选择了治理农牧民而非追求权势与虚荣。 -
“惟有寸心存恻隐,谁怜只手补创残。”
表达了内心的同情与无奈,强调对社会现实的关注。 -
“树蔬人要畦畦润,种麦农便陇陇乾。”
描绘了农民辛勤耕作的情景,表现出对农业生产的深切关怀。 -
“乍雨乍晴都恰好,老天谁道叫呼难。”
反映了人对自然变化的适应与理解,表现出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。
修辞手法:
- 对仗:全诗用词对仗工整,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。
- 比喻:将心中的怜悯比作“补创残”,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对社会弱者的关怀。
主题思想: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普通百姓生活的关心和对社会现状的思考,体现了深厚的人文关怀与社会责任感。
意象分析:
意象词汇:
- 牧民官:象征着对农业与农村的关注。
- 恻隐之心:表达了对他人苦难的同情。
- 田地:象征着生计与希望,同时也反映了自然的变化。
互动学习:
诗词测试:
-
诗人选择做“牧民官”的原因是什么?
A. 喜欢权力
B. 关注民生
C. 追求名声 -
“乍雨乍晴”体现了什么情感?
A. 绝望
B. 乐观
C. 忧虑 -
诗中的“寸心存恻隐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?
A. 自私
B. 同情
C. 愤怒
答案:
- B
- B
- B
诗词比较与延伸:
相关作品推荐:
- 《春望》杜甫
- 《归园田居》陶渊明
诗词对比:
- 《春望》:同样描绘了对社会现状的关心,但更多地表现了忧愁的情感。
- 《归园田居》:强调自我归隐与自然和谐,体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。
参考资料:
- 《宋诗三百首》
- 《古诗词鉴赏》
- 《吴潜诗集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