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发景州》

时间: 2025-01-01 11:47:14

澹澹夕风作,萧萧芦叶鸣。

林间众鸟息,河上一舟行。

海近云常湿,天虚月更清。

神京看渐近,且缓望乡情。

意思解释

原文展示:

发景州
作者: 刘基 〔明代〕

澹澹夕风作,萧萧芦叶鸣。
林间众鸟息,河上一舟行。
海近云常湿,天虚月更清。
神京看渐近,且缓望乡情。

白话文翻译:

这首诗描绘了傍晚的宁静景象,微风轻轻吹拂,芦苇叶发出沙沙的声响。树林里的鸟儿都停止了鸣叫,一只小船在河面上缓缓行驶。近海的地方,云层常常潮湿,而天空空旷,月亮显得格外明亮。随着神京的渐渐靠近,不妨放慢脚步,细细品味对故乡的思念之情。

注释:

  • 澹澹:形容风轻微而柔和。
  • 萧萧:形容声音清脆,通常指风吹动芦苇时的声音。
  • 众鸟息:形容很多鸟儿停止鸣叫。
  • 舟行:指船在水面上行驶。
  • 海近云常湿:描述靠近海边的地方,云层多而湿润。
  • 天虚月更清:形容天空空旷,月亮显得更加清晰明亮。
  • 神京:指的是北京,古时的首都。

诗词背景:

作者介绍:

刘基(1311年-1375年),字伯温,号千里,明代初期的著名诗人、政治家。刘基是明太祖朱元璋的谋士之一,他在政治、军事上都有卓越的贡献。其诗风兼具清新与沉郁,常以抒发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结合。

创作背景:

《发景州》作于刘基旅途之中,表达了他在行进过程中对故乡的思念和对自然景色的感悟。诗中融入了对故乡的怀念,展现了他作为一名士人的孤独与思考。

诗歌鉴赏:

《发景州》通过生动的自然描写传达了深刻的情感。开头两句“澹澹夕风作,萧萧芦叶鸣”描绘出一个宁静而和谐的傍晚,夕风轻轻拂过,芦苇发出沙沙的声音,营造出一种闲适的氛围。接着“林间众鸟息,河上一舟行”展现了自然的宁静,鸟儿停止了鸣叫,小舟在河上缓缓划行。这种宁静让人感受到一种安详的心境。

随着诗的深入,诗人描绘了“海近云常湿,天虚月更清”,海边的湿润与天空的明朗形成鲜明对比,给人一种清新透彻的感觉。最后两句“神京看渐近,且缓望乡情”则是情感的升华,随着距离故乡的接近,诗人愈发感受到对故乡的深切思念,然而他选择放慢脚步,细细品味这份情感。

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的描绘,将诗人的内心情感与外在景象紧密结合,展现了诗人对故乡的依恋和对自然的热爱,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宁静的美感。

诗词解析:

逐句解析:

  1. 澹澹夕风作:轻柔的晚风拂过,给人以宁静的感觉。
  2. 萧萧芦叶鸣:芦苇在风中摇曳,发出清脆的声音。
  3. 林间众鸟息:树林里的鸟儿都静止下来,营造出一种安宁的氛围。
  4. 河上一舟行:一只小舟在河上缓缓行驶,象征着旅途的平静。
  5. 海近云常湿:海边的云层潮湿,暗示着气候的变化。
  6. 天虚月更清:天空空旷,月亮显得更加明亮,象征着清晰的思绪。
  7. 神京看渐近:逐渐接近首都,暗示着归属感的强烈。
  8. 且缓望乡情:不妨放慢脚步,细细品味对故乡的思念。

修辞手法:

  • 比喻:通过风、鸟、舟等自然元素,将诗人的情感与自然景象结合。
  • 拟人:芦叶的鸣声仿佛在诉说,赋予自然以生命。
  • 对仗:上下句的结构对称,增强了诗的韵律感。

主题思想:

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与对自然的热爱。通过描绘宁静的自然景象,反映出诗人的内心情感,传达了对故乡的依恋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

意象分析:

意象词汇:

  • 夕风:象征宁静与安详。
  • 芦叶:代表自然的生机与声音。
  • 鸟息:象征自然的和谐与宁静。
  • 小舟:象征旅行与思乡的情感。
  • 海云:象征变化与不确定性。
  • 明月:象征清晰的思绪与情感。

互动学习:

诗词测试:

  1. 诗中“澹澹夕风作”意指什么? A. 风很大
    B. 风很轻柔
    C. 风很刺耳

  2. “神京看渐近”中的“神京”指的是哪个地方? A. 南京
    B. 北京
    C. 西安

  3. 诗中提到的“萧萧芦叶鸣”反映了什么情感? A. 兴奋
    B. 寂静
    C. 悲伤

答案:

  1. B
  2. B
  3. B

诗词比较与延伸:

相关作品推荐:

  • 《夜泊牛渚怀古》:李白的诗,与思乡情感相近。
  • 《登高》:杜甫的作品,表达了对自然的感悟和对故乡的思念。

诗词对比:

  • 《静夜思》:李白的《静夜思》通过月亮表达思乡之情,主题与《发景州》相似,但表现手法上更为直接。
  • 《早发白帝城》:王之涣的诗以旅途的开始展现对未来的期望,与刘基的作品形成鲜明对比。

参考资料:

  • 《明代诗人刘基研究》
  • 《古典诗词鉴赏》
  • 《中国古代诗词选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