意思解释
原文展示:
过闽关(二首)
作者: 刘基
漠漠轻云结晚阴,依依斜日挂遥岑。
炊烟忽起桑榆上,散作鲛绡抹半林。
白话文翻译:
在淡淡的轻云中,傍晚的阴影渐渐形成;依依的斜阳挂在遥远的山峰上。
炊烟突然在桑树和榆树上升起,飘散开来如同鲛绡,轻轻抹过半边林子。
注释:
字词注释:
- 漠漠:形容云雾轻薄、模糊不清。
- 轻云:轻薄的云彩。
- 结:形成、凝结。
- 晚阴:傍晚的阴影。
- 依依:形容依依恋恋,柔和的样子。
- 斜日:斜射的夕阳。
- 遥岑:远处的山峰。
- 炊烟:从烟囱或灶火中升起的烟。
- 鳐绡:用鱼鳞制作的轻薄绸缎,这里比喻轻柔的烟雾。
- 散作:飘散成。
- 抹:涂抹,形容轻轻覆盖。
典故解析:
此诗没有直接引用典故,但“鲛绡”一词常用来形容轻柔的东西,暗喻自然景色的柔美与轻盈。
诗词背景:
作者介绍:
刘基(1311-1375),字伯温,号季高,明代初期著名的诗人、政治家和军事家。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重要谋士之一,参与了明朝的建立。刘基的诗风清新脱俗,常以自然景物为题材,表现个人情怀与社会现实。
创作背景:
这首诗创作于刘基晚年,反映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生的感慨。写作时,正值明代初期社会动荡,诗人借景抒怀,表达对平静生活的向往。
诗歌鉴赏:
《过闽关》通过描绘傍晚的自然景色,展现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。诗的开头“漠漠轻云结晚阴”,描绘出一种朦胧的意境,轻云飘散,似乎在预示着一天的结束。接着“依依斜日挂遥岑”,斜阳与远山的结合,增加了画面的层次感与空间感,给人一种温柔而又辽阔的感觉。
“炊烟忽起桑榆上”则引入了人们的生活场景,炊烟的升起象征着温暖的家庭气息,带来了生活的气息和生机。最后一句“散作鲛绡抹半林”,将炊烟比作轻薄的鲛绡,既形象生动,又富有诗意,展现了一种自然与人文的和谐。
整首诗以自然景物为题,抒发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和对自然美的赞美,体现了明代文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自然的细腻观察。
诗词解析:
逐句解析:
- 漠漠轻云结晚阴:轻薄的云彩在傍晚聚集,形成了淡淡的阴影。表现了傍晚的宁静与柔和。
- 依依斜日挂遥岑:柔和的夕阳斜挂在远处山峰上,描绘了夕阳西下的美好景象。
- 炊烟忽起桑榆上:炊烟突然从桑树和榆树上升起,展现了乡村生活的气息。
- 散作鲛绡抹半林:炊烟轻轻飘散,似鲛绡般覆盖半边树林,表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。
修辞手法:
- 比喻:将炊烟比作鲛绡,形象生动,增加了诗的美感。
- 对仗:前两句和后两句之间形成对仗,增强了诗的韵律感。
- 拟人:在“依依”中赋予自然以情感,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亲切感。
主题思想:
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与对自然美的赞美,传达出一种淡泊名利、归隐田园的情怀。
意象分析:
意象词汇:
- 轻云:象征着轻松、自由与宁静。
- 斜日: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短暂。
- 炊烟:象征着生活的温暖与人情的温馨。
- 鲛绡:象征着轻盈、柔美的自然景象。
互动学习:
诗词测试:
-
本诗的作者是?
A. 李白
B. 杜甫
C. 刘基
D. 白居易 -
“炊烟忽起”中,炊烟的升起象征着什么?
A. 生活的忙碌
B. 生活的温暖
C. 自然的宁静
D. 人生的无常 -
诗中“鲛绡”指的是什么?
A. 鱼类
B. 轻薄的绸缎
C. 森林
D. 山峰
答案:
- C
- B
- B
诗词比较与延伸:
相关作品推荐:
- 《静夜思》 李白
- 《鹿柴》 王维
- 《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》 韩愈
诗词对比:
与王维的《鹿柴》相比,刘基的《过闽关》更注重生活的细腻描写,而王维则将自然景色与哲理思考结合得更为紧密。两者都展现了对自然的热爱,但表达方式各有千秋。
参考资料:
推荐书目:
- 《明代诗人刘基研究》
- 《古诗词鉴赏入门》
- 《李白与王维的山水诗比较研究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