意思解释
原文展示:
春半南阳西,柔桑过村坞。
娉娉垂柳风,点点回塘雨。
蓑唱牧牛儿,篱窥茜裙女。
半湿解征衫,主人馈鸡黍。
白话文翻译:
春天正当一半,南阳的西边,柔嫩的桑树拂过村子的坞边。
轻盈的柳枝随风摇曳,细细的雨点洒落在塘边。
穿着蓑衣的小牧童在唱歌,篱笆旁偷看的,是穿着红裙的女子。
我的征衣半湿,主人送来了鸡和黍米。
注释:
- 南阳:地名,位于今河南省南部,气候温暖,适合农耕。
- 柔桑:柔软的桑树,桑树是用来养蚕的。
- 村坞:村庄旁的小水洼或小溪。
- 娉娉:形容轻盈的样子。
- 茜裙女:穿红色裙子的女子,茜红色常用来形容美丽的女性。
- 解征衫:指解除身上的征衣,表明作者刚经历旅行或出行。
典故解析:
本诗并未直接引用历史典故,但展现了田园生活的恬静与美好,体现了唐代诗人对自然和乡村生活的向往。同时,“主人馈鸡黍”也可以理解为古代农村的待客之道,体现出人们对客人的热情。
诗词背景:
作者介绍:杜牧(803年-852年),字牧之,晚唐著名诗人,擅长五言绝句和古文。杜牧生于官宦世家,曾任多地的地方官,诗作中常蕴含对社会时局的思考。
创作背景:本诗作于唐代,正值社会动荡之际,诗人通过描绘田园生活,表达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与追求,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闲适与安宁。
诗歌鉴赏:
《村行》是一首描绘春日田园景色的诗,展现了自然的和谐美及人们的日常生活。诗的开头“春半南阳西”就为整首诗定下了轻松愉悦的基调。春天的南阳,正是万物复苏的时节,柔桑树影摇曳,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。接着,诗中描绘了柳树随风而动,细雨洒落塘边的美景,生动地展示了春天的气息。
诗中“蓑唱牧牛儿”,一方面描绘了农村牧童的乐趣,另一方面也让人感受到农村生活的简单与纯朴。再配以“篱窥茜裙女”,则是对美好人性的细腻描写,展现了年轻女子的美丽与活力,进一步营造出一种和谐的乡村画面。
最后两句“半湿解征衫,主人馈鸡黍”,不仅呈现出诗人旅途的辛劳,也体现了乡村人对客人的热情款待,充满了人情味。整首诗在细腻的描写中,传递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与向往,展现了唐代农村的生动景象。
诗词解析:
-
逐句解析:
- 春半南阳西:春天已经过去了一半,位于南阳的西部,暗示了时光的流逝。
- 柔桑过村坞:柔软的桑树在村边轻轻摇曳,突显出春天的生机。
- 娉娉垂柳风:柳树随风轻轻摇曳,表现出自然的妩媚。
- 点点回塘雨:细雨如点洒落在塘边,增添了诗意的氛围。
- 蓑唱牧牛儿:穿着蓑衣的小牧童在歌唱,展现了乡村生活的乐趣。
- 篱窥茜裙女:篱笆旁偷看的红裙女子,增添了生活的情趣和美感。
- 半湿解征衫:诗人旅途归来,衣服半湿,表现出他在旅途中的辛劳。
- 主人馈鸡黍:主人热情款待,送来了鸡和黍米,展现了人间温情。
-
修辞手法:
- 比喻:如“娉娉垂柳”暗示柔美的形象。
- 拟人:柳树随风摇曳,似乎在与人对话。
- 对仗:整首诗的结构对称,增强了音乐感。
-
主题思想:整首诗反映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与向往,突显了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情感。
意象分析:
- 春天:象征着希望与生机。
- 桑树:代表着农村的生产生活,养蚕业的象征。
- 柳树:常象征柔美与温柔,表现春天的气息。
- 牧童:代表着纯真与快乐的童年。
- 女子:象征爱情与美好的人际关系。
- 征衣:暗示旅行和漂泊的生活状态。
互动学习:
诗词测试:
-
杜牧是哪个朝代的诗人?
- A. 宋代
- B. 唐代
- C. 明代
-
诗中“半湿解征衫”意指什么?
- A. 诗人湿了衣服
- B. 诗人刚出行
- C. 诗人旅行归来
-
诗中提到的“茜裙女”象征了什么?
- A. 美丽与爱情
- B. 劳动与辛苦
- C. 旅行的疲惫
答案:
- B
- C
- A
诗词比较与延伸:
相关作品推荐:
- 王维《山居秋暝》
- 孟浩然《春晓》
诗词对比:
- 杜甫《春望》:同样描绘春天,但更侧重于国家的忧虑与个人的苦闷,与《村行》形成鲜明对比。
- 白居易《赋得古原草送别》:描写了自然景色与人生感悟,虽然主题不同,但同样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。
参考资料:
- 《唐诗三百首》
- 《杜牧诗集》
- 《中国古代诗词鉴赏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