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灯词》

时间: 2025-01-04 10:04:31

灯已阑珊月色寒,舞儿往往夜深还。

只因不尽婆娑意,更向街心弄影看。

意思解释

原文展示:

灯已阑珊月色寒,舞儿往往夜深还。只因不尽婆娑意,更向街心弄影看。

白话文翻译:

灯光渐渐昏暗,月色变得寒冷,舞者们常常在夜深时分仍然在翩翩起舞。只因为难以消尽那舞动的情意,便更向街心处嬉戏观影。

注释:

  • 阑珊:灯光微弱而已,形容灯光渐渐熄灭。
  • 婆娑:形容舞姿轻盈摇曳,意指舞动的样子。
  • 弄影:嬉戏玩弄影子,表示在灯光下的舞蹈或者嬉戏。

典故解析:

“婆娑”常用于描述舞蹈的优雅姿态,源于古代对舞蹈美的赞美。灯影迷离,常常在古诗中成为抒情的载体,表现诗人对夜色和舞蹈的感慨。

诗词背景:

作者介绍:姜夔(1155-1221),字尧臣,号白沙,南宋著名词人。姜夔以其独特的词风和深刻的情感著称于世,尤其擅长描写自然景色与人情世态,作品中常流露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美的追求。

创作背景:此诗写于南宋时期,正值社会动荡之际,姜夔在这样的背景下,通过描绘夜晚的舞蹈,寄托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对现实的无奈。

诗歌鉴赏:

《灯词》以灯光和月色为背景,描绘了夜晚的舞蹈场景,营造出一种温柔而又略显忧伤的氛围。诗中通过“灯已阑珊月色寒”开篇,引出夜晚的静谧与孤独,而“舞儿往往夜深还”则显示出舞者的执着与热情。这里的舞者不仅是对美的追求,更象征着人们对生活的渴望。

整首诗的情感在于对那份“婆娑意”的难以割舍,表达了对舞蹈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沉思。在昏暗的灯光和寒冷的月色中,舞者的身影显得格外动人,但这份美丽却又是短暂的,仿佛在提醒人们珍惜当下。诗人在街心“弄影看”的描写中,更是呈现出一种对美好瞬间的追寻与留恋,带有几分感伤。

诗词解析:

  • 逐句解析

    • “灯已阑珊月色寒”:描绘夜色愈发深沉,灯光微弱,月色寒冷,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。
    • “舞儿往往夜深还”:舞者们在夜深时分依然在舞动,表现出对舞蹈的执着与热情。
    • “只因不尽婆娑意”:舞者的情感无法尽释,表达了对舞蹈的热爱。
    • “更向街心弄影看”:诗人转向街心,似乎在寻找更多的美好与乐趣。
  • 修辞手法

    • 拟人:舞者的动作被赋予了情感,显示出生动和灵动。
    • 对仗:整首诗在句式上对称,形成和谐美感。
    • 比喻:灯光和月色的描写不仅是环境的烘托,更象征着生命的短暂与美好。
  • 主题思想:整首诗通过夜晚的舞者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瞬间的珍惜,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对生活的深刻思考。

意象分析:

  • 灯光:象征着希望与美好,但渐渐微弱则暗示着生命的无常。
  • 月色:代表冷静与思考,同时也渗透着孤独的情感。
  • 舞者:象征着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,体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。

互动学习:

诗词测试

  1. “阑珊”在诗中表示什么?

    • A. 灯光明亮
    • B. 灯光微弱
    • C. 昏暗的房间
    • D. 迷离的夜色
  2. 诗中“弄影”意指什么?

    • A. 观看影子
    • B. 舞动的美好
    • C. 寻找光明
    • D. 夜晚的静谧
  3. 本诗的主题是什么?

    • A. 对舞蹈的热爱
    • B. 对生活的感慨
    • C. 对时间的珍惜
    • D. 以上皆是

答案

  1. B
  2. A
  3. D

诗词比较与延伸:

相关作品推荐

  • 李清照《如梦令》
  • 苏轼《水调歌头》

诗词对比

  • 比较姜夔的《灯词》和李清照的《如梦令》,两者都描绘了夜晚的美好,但前者更侧重于对舞蹈的热情,后者则更多地表现了对爱情的回忆与感伤。

参考资料:

  • 《宋词三百首》
  • 《中国古代诗词选》
  • 《姜夔传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