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过鹿门作》

时间: 2025-01-17 09:29:56

鹿门埋孟子,岘首载羊公。

万古千秋里,青山明月中。

政从襄沔绝,诗过洞庭空。

尘路谁回眼,松声两处风。

意思解释

原文展示:

鹿门埋孟子,岘首载羊公。
万古千秋里,青山明月中。
政从襄沔绝,诗过洞庭空。
尘路谁回眼,松声两处风。

白话文翻译:

在鹿门山埋葬着孟子,岘首山抬着羊公(指牛头山的羊公)。
在这万古千秋的时光里,青山和明月相映成辉。
政事自从襄沔分绝,诗歌却悠然飘过洞庭湖空旷的水面。
在尘世的路途上,谁能再回头,只有松树的声音在两处风中飘荡。

注释:

  • 鹿门:指的是鹿门山,传说中的圣地,孟子的葬地。
  • 孟子:中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,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。
  • 岘首:指岘山,羊公即羊舌氏,可能指与山有关的典故。
  • 襄沔:指襄阳和沔水,象征着政事的决裂或离散。
  • 洞庭:指洞庭湖,是中国著名的湖泊,象征着广阔和空旷。
  • 尘路:指世俗的道路,暗含人生的艰辛和漂泊。
  • 松声:松树的声音,常象征高洁和坚韧的品格。

诗词背景:

作者介绍:

齐己(约780—834),字景昭,号青原,唐代诗人,出身于一个士族家庭,后出家为僧。他的诗风清新、自然,擅长写山水田园诗,融入了深厚的禅意和人文情怀。他的作品往往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。

创作背景:

《过鹿门作》写于齐己游历山水之际,诗中提到的地名和历史人物,反映了作者对古代先贤的怀念和对自然景色的感悟。同时,诗中提及的政治与诗歌的关系,表达了作者对时局的思考和对诗歌理想的追求。

诗歌鉴赏:

《过鹿门作》是一首极具禅意的山水诗,诗人在游历过程中,不仅描绘了自然的壮丽,还深刻地反映了对于人生态度的思考。诗的开头提及了孟子和羊公,两个历史人物的埋葬之地,暗示了文化传承的重要性。接着,诗人描绘了青山明月的美景,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,似乎在说在这万古千秋中,唯有自然是恒久不变的存在。

接下来的两句“政从襄沔绝,诗过洞庭空”,则转向对政治和诗歌的思考,隐喻着政治的混乱与诗歌的超脱。通过这种对比,诗人展示了他对社会现状的无奈与对诗歌理想的追求。在诗的结尾,“尘路谁回眼,松声两处风”,则表达了一种对世俗道路的反思,松树的声音仿佛在引导人们回归内心的宁静和自然的和谐。

整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非常讲究,青山、明月、松声等,均传达出一种超然的意境,令人感受到作者那种对自然的深切感悟与对人生的哲学思考。

诗词解析:

逐句解析:

  1. 鹿门埋孟子:提到孟子,强调其文化地位与影响,鹿门象征着理想与道德的高地。
  2. 岘首载羊公:羊公的名声虽在,但已被时光掩埋,表明历史的流逝和人物的淡忘。
  3. 万古千秋里:强调时间的悠久,表现出对永恒的追寻。
  4. 青山明月中:自然的美景,展现出一种静谧的境界。
  5. 政从襄沔绝:政治的混乱与斗争,表明对当时政治环境的无奈。
  6. 诗过洞庭空:诗歌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,表达对纯粹创作的渴望。
  7. 尘路谁回眼:对人生道路的沉思,表现出对世俗的消极态度。
  8. 松声两处风:松树的声音象征着高洁与坚韧,反映出对自然的依恋。

修辞手法:

  • 比喻:通过地名与历史人物的结合,隐喻了文化的传承。
  • 对仗:整首诗在结构上对仗工整,增强了诗的韵律感。
  • 意象:自然景色与历史人物的结合,形成强烈的对比,营造出诗的哲学深度。

主题思想:

整首诗以自然景色为背景,反映了作者对历史人物的怀念、对政治局势的思考、以及对诗歌理想的追求,展现了一种对人生的哲学沉思。

意象分析:

意象词汇:

  • 鹿门:象征理想与道德的高地。
  • 青山明月:自然的永恒与美好,代表着诗人向往的宁静生活。
  • 尘路:世俗的艰辛与无奈,表现了对人生态度的反思。
  • 松声:象征高洁与坚韧,传达出对自然的依恋与向往。

互动学习:

诗词测试:

  1. 诗中“鹿门”指的是哪个历史人物的埋葬地?

    • A. 孟子
    • B. 诗经
    • C. 老子
  2. 诗中提到的“松声”象征什么?

    • A. 哀伤
    • B. 高洁与坚韧
    • C. 欢乐
  3. “青山明月中”主要表现了诗人对什么的向往?

    • A. 政治
    • B. 自然的宁静
    • C. 人生的奋斗

答案:

  1. A
  2. B
  3. B

诗词比较与延伸:

相关作品推荐:

  • 王维的《山居秋暝》
  • 李白的《望庐山瀑布》

诗词对比:

与王维的《山居秋暝》相比较,齐己的《过鹿门作》更侧重于对历史人物的怀念与哲学思考,而王维则更强调个人在自然中的宁静与和谐。两者虽同为山水诗,但情感基调与表达方式各有千秋,呈现出唐代诗歌的多样性与丰富性。

参考资料:

  • 《唐诗三百首》
  • 《中国古代诗歌选》
  • 《齐己诗集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