意思解释
原文展示:
晚风如剑。划破征人面。三载无端支塞垣。瞬息年华易换。阴山雪打成围。故乡唯梦得归。夜半受降城月,何须芦管频吹。
白话文翻译:
晚风像利剑一样,划过征人的脸庞。三年来无缘无故地驻守在边塞。转瞬之间,岁月已悄然流逝。阴山的雪打得四周都封闭。故乡的归期只有在梦中才能实现。半夜时分,城外明月高悬,何必再频频吹奏芦管?
注释:
- 晚风:傍晚的风,象征着凄凉与孤独。
- 征人:指在外征战的士兵。
- 塞垣:边塞的城墙,象征着对故乡的思念和无奈。
- 瞬息年华:形容时间过得非常快,转瞬即逝。
- 阴山:指中国西北的阴山,常作为边塞的象征。
- 受降城:历史上某个重要的城池,象征着战斗和和平的交替。
- 芦管:一种乐器,常用于战斗或抒情。
诗词背景:
作者介绍:金启孮(1880-1955),字子明,号雨谷,近现代诗人,曾任职于国民政府,参与过新文化运动。其作品多表现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历史的反思。
创作背景:此诗创作于战乱时代,诗人经历了长时间的离乡背井,表达了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以及对战争带来的痛苦的感慨。
诗歌鉴赏:
《清平乐 其一》是一首浓缩了诗人内心情感的作品。诗中通过对晚风、阴山、故乡等意象的描绘,展现了诗人对家乡深切的思念以及对岁月流逝的无奈感。开篇的“晚风如剑”,一语道出征战的艰辛和孤独,风的凛冽更是映衬出诗人内心的苦楚。接着“三载无端支塞垣”,诗人用“无端”二字,揭示了战争的无意义和对生命的摧残。诗人对时间的感慨,表现出一种对流逝岁月的无奈与惋惜。
“阴山雪打成围”生动地描绘出边塞的严酷环境,加深了诗人对故乡的渴望。最后一句“何须芦管频吹”,展现了诗人对战争的厌倦与对和平生活的渴求。整体而言,诗歌情感深厚,意象丰富,既有对战争的控诉,又有对和平的向往,体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。
诗词解析:
逐句解析:
- 晚风如剑:比喻晚风的尖锐,暗示凶险的环境。
- 划破征人面:表现了征人的苦楚与孤独。
- 三载无端支塞垣:时间的流逝与无意义的守边,渗透着无奈之感。
- 瞬息年华易换:强调时间的短暂与无情。
- 阴山雪打成围:自然环境的严酷,象征边塞的孤立。
- 故乡唯梦得归:梦中归乡的渴望,突显思乡之情。
- 夜半受降城月:描绘夜晚的静谧,与征战形成对比。
- 何须芦管频吹:对战争的无奈与对平静生活的渴望。
修辞手法:
- 比喻:“晚风如剑”,生动形象。
- 对仗:如“阴山雪打成围”,增强了韵律感。
- 拟人:赋予自然以情感,深化情感表达。
主题思想:全诗表达了对家乡的深切思念,对战争的控诉,以及对平静生活的渴望,传达了一种无奈与哀愁的情感。
意象分析:
意象词汇:
- 晚风:孤独、凄凉。
- 征人:战争、离别。
- 阴山:边塞、孤独。
- 故乡:思念、归属。
- 芦管:战争、乐器,象征生命的脆弱与渴望和平。
互动学习:
诗词测试:
-
诗中“晚风如剑”的意思是: A. 晚风很温暖 B. 晚风很尖锐 C. 晚风很轻柔
-
“三载无端支塞垣”中的“无端”意指: A. 有原因 B. 没有理由 C. 有目的
-
诗人对故乡的情感是: A. 思念 B. 忘却 C. 无所谓
答案:
- B
- B
- A
诗词比较与延伸:
相关作品推荐:
- 李白《静夜思》
- 杜甫《月夜忆舍弟》
诗词对比:
- 比较金启孮的对战争的控诉与李白的对故乡思念的抒发,均体现了对家国情怀的深刻思考,但金启孮更为沉重,李白则显得更加清幽。
参考资料:
- 《金启孮诗集》
- 《中国近现代诗歌研究》
- 《边塞诗歌的艺术与文化内涵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