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登西南冈卜居遇雨寻竹浪至沣壖萦带…清流茂树云物可赏》
时间: 2025-01-01 13:59:17意思解释
原文展示
登高创危构,林表见川流。
微雨飒已至,萧条川气秋。
下寻密竹尽,忽旷沙际游。
纡曲水分野,绵延稼盈畴。
寒花明废墟,樵牧笑榛丘。
云水成阴澹,竹树更清幽。
适自恋佳赏,复兹永日留。
白话文翻译
这首诗描写了作者在西南冈上感受到的景色与情感。登高望远,可以看到河流在林间蜿蜒流淌。细雨纷纷而至,带来了一丝秋天的萧瑟。往下走,密密的竹林映入眼帘,忽然又看到沙地与水面交融的景象。曲折的河水分割了田野,农田延绵起伏,丰收在望。寒冬的花朵在废墟中盛开,樵夫和牧人们在榛子丘上欢笑。云水交织,形成了浓厚的阴影,而竹林则显得更加清幽。作者在这美好的景色中流连忘返,希望这样的日子能够永久停留。
注释
- 登高创危构:登高的地方建造了危险的构筑物,形象地表现出诗人是在高处,可能是为了增加视野的宽广。
- 微雨飒已至:细雨如丝般飘洒而来,渲染了秋天的气氛。
- 下寻密竹尽:向下寻觅,直到密集的竹林尽头。
- 寒花明废墟:寒冷的花在废墟中绽放,象征着生命在困境中的坚韧。
- 云水成阴澹:云雾与水面交融,形成了一种阴暗而朦胧的景象。
- 复兹永日留:希望这种美好的时光能够永远留存。
诗词背景
作者介绍:韦应物,字子云,唐代诗人,生于公元743年,卒于802年。他以山水田园诗而著称,风格清新脱俗,常表现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与感悟。
创作背景:这首诗写于韦应物隐居于西南冈的时期,表达了他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。唐代是一个盛世,士人多寻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然的和谐。
诗歌鉴赏
韦应物的《登西南冈卜居遇雨寻竹浪至沣壖萦带…清流茂树云物可赏》是一首典型的田园山水诗,诗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色和作者的内心感受相辅相成,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卷。诗的开头以登高望远的视角展现了辽阔的川流,细雨的降临则增添了秋天的气氛,表现了自然景色的变化。随着诗句的推进,诗人逐步深入细致的描绘,竹林、农田、废墟等意象交替出现,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交融。
全诗情感真挚,既有对自然美的赞美,也流露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。尤其是“寒花明废墟”一句,既含蓄地表达了生命的坚强与希望,又有对过往繁华的感慨。最后一句"复兹永日留"更是将对美好时光的留恋与追求推向高潮,展示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满足。
诗词解析
逐句解析:
- 登高创危构:高处的建筑,象征着诗人对境界的追求。
- 林表见川流:自然的流动在眼前展开,给予诗人灵感。
- 微雨飒已至:细雨的到来,使得环境更加宁静。
- 萧条川气秋:秋天的气息渗透川流,营造出一种凄清的美感。
- 下寻密竹尽:深入竹林,展现对自然的探索。
- 忽旷沙际游:转瞬间又看到开阔的沙滩,形成对比。
- 纡曲水分野:缠绕的河水划分了不同的田野,表现自然的灵动。
- 绵延稼盈畴:农田丰收的景象,象征着人类的劳作与自然的馈赠。
- 寒花明废墟:在废墟中绽放的花朵,象征生命的顽强。
- 樵牧笑榛丘:樵夫与牧人欢笑,展现人与自然的和谐。
- 云水成阴澹:云水交汇,形成一种幽暗的氛围。
- 竹树更清幽:竹林更加宁静,体现诗人内心的安详。
- 适自恋佳赏:陶醉于美好景色之中。
- 复兹永日留:希望这样的美好时光能够永驻。
修辞手法:
- 比喻:如“寒花明废墟”,用花与废墟的对比,表现生命的坚韧。
- 对仗:如“云水成阴澹,竹树更清幽”,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与韵律美。
主题思想:诗歌的中心思想是对自然美的赞美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,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境界。
意象分析
- 高处:象征视野的开阔与对理想境界的追求。
- 川流:象征自然的流动与生命的延续。
- 细雨:象征季节的变化与情感的渗透。
- 竹林:象征幽静与清雅,代表诗人内心的宁静。
- 寒花:象征生命的坚韧与希望。
互动学习
诗词测试:
-
诗中“微雨飒已至”中的“飒”字可以理解为: A. 风声
B. 雨声
C. 细雨
D. 细风 -
诗中“寒花明废墟”表达的意象是: A. 春天的生机
B. 生命的顽强
C. 秋天的萧瑟
D. 自然的荒凉 -
诗中的“复兹永日留”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? A. 对过去的怀念
B. 对美好时光的留恋
C. 对未来的期待
D. 对生活的无奈
答案:
- C
- B
- B
诗词比较与延伸
相关作品推荐:
- 王维《山居秋暝》
- 李白《月下独酌》
诗词对比:
- 韦应物《登西南冈》与王维《山居秋暝》:
- 两首诗都描绘了自然美,但韦应物更倾向于细腻的观察,而王维则更注重情感的表达与哲理的思考。韦应物的诗在景的变化中体现出人生的哲思,而王维则通过静谧的山水展现出内心的和谐与宁静。
参考资料
- 《唐诗三百首》
- 《中国古典诗歌鉴赏辞典》
- 《韦应物传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