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送孙徵赴云中》
时间: 2025-01-04 09:47:21意思解释
原文展示:
送孙徵赴云中
作者:韦应物 〔唐代〕
黄骢少年舞双戟,
目视旁人皆辟易。
百战曾夸陇上儿,
一身复作云中客。
寒风动地气苍芒,
横吹先悲出塞长。
敲石军中传夜火,
斧冰河畔汲朝浆。
前锋直指阴山外,
虏骑纷纷翦应碎。
匈奴破尽看君归,
金印酬功如斗大。
白话文翻译:
这首诗描写了一位年轻的勇士孙徵,他在舞动双戟,气宇轩昂,周围的人都对他心生畏惧。他曾在战场上大显身手,如今再度出征,成为云中的客人。寒风吹动大地,带来苍茫的气息,横扫着悲伤的情绪,令人想起出塞的漫长旅程。军中夜晚的火光照亮了大石,河边用斧头劈冰取水,准备早上的饮品。前方的军队直指阴山以外,敌人的骑兵纷纷被击溃。匈奴一旦被打败,期待你归来,金印作为功勋的奖励将如斗般大。
注释:
- 黄骢:一种黄色的马,象征年轻勇士。
- 双戟:双手持的武器,代表勇敢和力量。
- 辟易:畏惧,退避的意思。
- 云中客:指出征的士兵。
- 寒风动地:寒风吹动大地,表达气候的严酷。
- 出塞:指出征边塞,与敌人作战。
- 敲石:指军中夜晚的活动,传递信息。
- 虏骑:指敌骑,敌人的骑兵。
- 匈奴:古代游牧民族,常与汉朝发生战争。
典故解析:
- “云中客”是古代诗歌中常用的意象,象征远行、出征。
- “阴山”是指位于中国北方的山脉,古代战场的地理标志。
- “金印”象征着皇帝的权威和对功臣的奖励。
诗词背景:
作者介绍:韦应物(737-792),唐代诗人,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,常描写边塞风情和士人的豪情。
创作背景:此诗创作于唐代,正值国家与外敌冲突频繁之际,表达了对将士出征的壮志与忧虑。
诗歌鉴赏:
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描绘和强烈的情感,展现了年轻勇士孙徵的英勇和壮志。诗中设定了一种激昂的氛围,开头便以“黄骢少年舞双戟”抓住读者的眼球,展现了孙徵的英姿飒爽。接下来的描写使人感受到战争的紧张与残酷,诗人巧妙地运用“寒风动地气苍芒”来传达一种悲壮的情绪,表现出士兵在征途中的孤独与无奈。
整首诗不仅表现了出征的壮丽,也对战争的苦难有深刻的反思。尤其在描绘军队行进时,“敲石军中传夜火”,展现了士兵们在艰苦条件下的团结与坚持。最后,诗的结尾通过“匈奴破尽看君归,金印酬功如斗大”传达了对胜利的期待与对功名的渴望,形成了强烈的对比,令人深思。
诗词解析:
逐句解析:
- 黄骢少年舞双戟:描绘了年轻勇士的英姿,象征着力量和勇敢。
- 目视旁人皆辟易:显示了勇士的威风,使周围的人都退避三舍。
- 百战曾夸陇上儿:回顾了勇士的辉煌战绩,表现了其英勇。
- 一身复作云中客:表达了他再次出征的决心。
- 寒风动地气苍芒:通过自然景象传达出征的艰难。
- 横吹先悲出塞长:引发出对征途的悲伤感慨。
- 敲石军中传夜火:描绘了军中生活的艰辛与团结。
- 斧冰河畔汲朝浆:强调了出征士兵的日常生活。
- 前锋直指阴山外:表现了出征的目标明确。
- 虏骑纷纷翦应碎:展示了战斗的激烈与胜利的希望。
- 匈奴破尽看君归:期待胜利归来,英雄的凯旋。
- 金印酬功如斗大:表达对功名的渴望与期待。
修辞手法:
- 比喻:将战争比作寒风的侵袭,增强了氛围感。
- 对仗:如“敲石军中传夜火,斧冰河畔汲朝浆”,形成了和谐的节奏感。
主题思想: 全诗通过描绘年轻勇士的英勇出征,反映了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,同时也表现了对战争的深切思考,体现出唐代士人的豪情壮志。
意象分析:
意象词汇:
- 黄骢:象征年轻与勇气。
- 云中客:象征征途与远行。
- 寒风:象征战争的严酷与悲凉。
- 金印:象征功名与荣耀。
互动学习:
诗词测试:
-
诗中描绘的年轻勇士叫什么名字?
- A. 韦应物
- B. 孙徵
- C. 匈奴
- D. 陇上儿
-
诗中提到的“金印”象征什么?
- A. 财富
- B. 荣誉
- C. 友谊
- D. 地位
-
诗中“寒风动地气苍芒”主要表现了什么情感?
- A. 欢乐
- B. 悲伤
- C. 愤怒
- D. 平静
答案:
- B. 孙徵
- B. 荣誉
- B. 悲伤
诗词比较与延伸:
相关作品推荐:
- 《出塞》王昌龄
- 《夜泊牛津》李白
诗词对比:
- 《出塞》与《送孙徵赴云中》均描绘了边塞将士的壮志与哀愁,前者更侧重于战争的悲壮,后者则更多表现了对胜利的期待与勇士的豪情。
参考资料:
- 《唐诗三百首》
- 《诗经》
- 《中国古典文学史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