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郡守吕叔恭以甲戌季春七日游中隐岩山水膏肓》
时间: 2025-01-01 14:37:18意思解释
原文展示
爽垲虚明小洞天,
巉岩垂乳类锋铦。
薰风习习来三面,
夏雨萧萧欠一檐。
指顾群山劳应接,
徘徊归骑纵观瞻。
门前绿水泓澄净,
底处应须是谷帘。
白话文翻译
在这片清爽明亮的小洞天中,
高耸的岩石像垂下的乳房般尖锐。
微风轻轻地从三面吹来,
而夏天的细雨却无声无息地缺少一个屋檐。
我指着四周的群山,疲惫地迎接它们,
徘徊在归路上,尽情地观赏这风景。
门前的绿水清澈见底,
水底下应该是谷帘的样子。
注释
- 爽垲:清爽的样子,指空气清新。
- 虚明:空灵而明亮,指洞天的环境。
- 巉岩:高耸的岩石。
- 垂乳:形容岩石形状像乳房,生动形象。
- 薰风:温暖的风。
- 萧萧:形容夏雨细微的声音。
- 欠:缺少。
- 归骑:指归途上的骑行。
- 泓澄净:水清澈见底的样子。
- 谷帘:指谷物的帘幕,象征丰收的景象。
典故解析
本诗没有涉及特定典故,但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反映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,表达了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。
诗词背景
作者介绍
吕愿中,宋代诗人,生平事迹不详。他的诗作多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追求,风格清新自然,常以山水为题材。
创作背景
此诗创作于春季,诗人游览中隐岩山水之际,表达了他对自然的赞美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。诗中描绘的美丽景色与诗人的内心情感形成了鲜明对比,表现出一种闲适与惬意。
诗歌鉴赏
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而美丽的自然景象,展现了诗人对山水的热爱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。开头的“爽垲虚明小洞天”给人一种清新明亮的感觉,像是进入了一个人间仙境。接着的“巉岩垂乳类锋铦”则通过生动的比喻,形象地描绘出高耸的岩石,既表现出自然的雄伟,又增添了诗句的视觉冲击力。
“薰风习习来三面,夏雨萧萧欠一檐”的描写,营造出一种悠然自得的氛围。微风和细雨的交织,使得整个环境显得生动而有情趣。诗人在此处表现出对自然变化的敏感与欣赏,仿佛在诉说着他与自然的亲密关系。
最后几句“门前绿水泓澄净,底处应须是谷帘”,通过对水的描绘,进一步体现了诗人的情感。清澈的水面不仅是自然的美丽象征,更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清澈。
整首诗在意象上充满了诗意和哲思,表达了人对自然的向往,也反映了诗人对于生活的思考与感悟。通过对美好自然的描绘,诗人传达了对隐逸生活的追求与对内心宁静的渴望。
诗词解析
逐句解析
- 爽垲虚明小洞天:描绘了一个清爽明亮的洞天,象征着理想的隐居环境。
- 巉岩垂乳类锋铦:通过形象的比喻,展现了高耸的岩石,突出了自然的雄伟与威严。
- 薰风习习来三面:微风轻拂,营造出一种宜人的氛围。
- 夏雨萧萧欠一檐:细雨无声,缺少屋檐,暗示了自然的纯净与诗人对隐逸的向往。
- 指顾群山劳应接:诗人指向四周的群山,表现出与自然的亲密与互动。
- 徘徊归骑纵观瞻:骑行归途,徘徊观赏,强调了诗人对自然的珍视与享受。
- 门前绿水泓澄净:描绘了水的清澈,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宁静。
- 底处应须是谷帘:暗示水底的丰盈,象征着自然的富饶与诗人理想生活的归宿。
修辞手法
- 比喻:如“巉岩垂乳类锋铦”,通过形象生动的比喻使岩石更具形象感。
- 对仗:如“薰风习习来三面,夏雨萧萧欠一檐”,对称工整,增强了诗的韵律感。
- 拟人:微风的“习习”,赋予自然以生命,使景象更为生动。
主题思想
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、对隐逸生活的向往,以及在自然中获得的宁静与满足,传达了一种理想化的生活态度。
意象分析
意象词汇
- 小洞天:象征理想的隐居环境,代表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。
- 群山:象征自然的雄伟与壮丽,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的敬畏。
- 绿水:象征清澈与纯净,反映内心的宁静。
互动学习
诗词测试
-
诗中的“爽垲”指的是什么?
- A. 清新爽快
- B. 暖和
- C. 干燥
- D. 湿润
-
“薰风习习来三面”表达了什么样的自然现象?
- A. 风很大
- B. 微风轻拂
- C. 暴风雨
- D. 寒风刺骨
-
诗人对自然的态度是?
- A. 忽视
- B. 崇敬
- C. 恐惧
- D. 反感
答案
- A
- B
- B
诗词比较与延伸
相关作品推荐
- 王维《山居秋暝》:同样描绘山水之美,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。
- 李白《庐山谣》:以山水为主题,展示自然的壮丽与诗人的情感。
诗词对比
- 吕愿中《郡守吕叔恭以甲戌季春七日游中隐岩山水膏肓》与王维《山居秋暝》:
- 吕愿中的诗更侧重于描绘小洞天的宁静与和谐,而王维则通过秋天的景象表现了孤独与思索的情感。两者都展现了对自然的热爱,但情感基调有所不同。
参考资料
- 《宋诗鉴赏辞典》
- 《古典诗词选读》
- 《山水诗研究》